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至2016年,国家连续十三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强调“三农”的战略地位。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加之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国家和各级政府进行支持和保护,财政支持是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呈现出总量增加、形式多样、目标多元的发展态势;财政支农资金为“三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财力保障和物质基础。目前,以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形成。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对农村地区“多予、少取、放活”,财政支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财政支农过程中,仍存在“重分配,轻绩效”的观念,支农资金管理混乱、缺乏创新、绩效低下、资金支持规模不合理、资金分配及结构不当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目标的实现和政策作用的发挥。对财政支农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制约绩效提升的原因,以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意义重大。本研究重点探讨辽宁省财政支农的绩效问题。在财政支农及绩效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在对辽宁省财政支农的现状及支农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辽宁省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的原则和目标进行界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和优化出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的指标;运用DEA非参数方法从供给、收入、民生和生态环境及四方面综合对辽宁省各地区财政支农静态相对绩效和动态绩效变动趋势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了支农绩效较低的结论并找到了原因所在。同时,本研究通过建立面板Tobit模型,运用DEA-Tobit两步法,回归分析找到了影响辽宁省财政支农绩效提高的外部因素。最后,提出了提升财政支农绩效的对策,为辽宁省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提供意见参考。主要的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在静态相对绩效方面,大连、鞍山、阜新、营口和辽阳五个市在考察期内财政支农始终有效;本溪、盘锦、铁岭和朝阳四个城市在考察期的八年来只有其中的某年相对绩效值小于1;抚顺市、丹东市和葫芦岛市相对于其它城市而言,财政支农绩效较低。各市财政支农绩效低多为规模无效所致,因得出规模报酬递减的结论,所以缩减财政支农规模、改善支农结构是减少辽宁省财政支农绩效损失的关键。通过对财政支农供给、收入、民生和生态环境绩效分项分析发现,多市生态绩效最差,是制约辽宁省财政支农绩效改善的主要症结所在。此外,各地区整体绩效都大于各分项绩效值,十四个市的绩效值大于所属各农业县(市)的绩效值,说明无论从支农项目上,还是区域支农资金配置上,必须把财政支农工作视为一个整体,绩效水平才会更好。其次,动态绩效变化趋势方面,辽宁省十四个市无论供给、收入、民生、生态绩效分项,还是整体绩效方面,Malmquist指数值(简称MPI)全部小于1,这充分表明辽宁省财政支农绩效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指数下滑是导致辽宁省财政支农绩效下降的根本原因。辽宁省44个农业县(市)财政支农动态绩效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结论的正确性。最后,对辽宁省而言,财政自给率的高低、城镇化水平和农林牧渔总产值占GDP的比重是影响财政支农绩效的主要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