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应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中“进”指的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国有企业必须占主导地位;“退”指的是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国有企业应当有计划有步骤的退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等宏观调控的实施,加之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恶化,造成民营企业生存压力陡增,对于“国进民退”的关注逐渐升温,并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关于改革成败的论战。随着“国进民退”讨论的升级,相关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相关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研究范围多面向具体行业或个案,对国家层面的研究不足;二是研究深度多集中于兼并与重组,对深层次的资源分配研究不足;三是研究方法以讨论和理论分析为主,对实证模型的定量分析不足。根据已掌握的文献,目前尚无针对“国进民退”现象全面、深入和高质量的研究。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相似领域的研究与计量模型的的创新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可能。“国进民退”的实质表现为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国有成分占比变大从而挤占民营成分。因此本文从“挤出效应”入手,分析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与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进而判断“国进民退”现象是否存在;以此为基础,从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分析国有企业投资与民营企业投资、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分别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及大小,探析“国进民退”的经济影响。此外,将金融危机作为内生变量,比较分析金融危机前后“国进民退”现象及其影响有何不同。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回归结果表明:(1)金融危机前国有企业投资对民营企业投资具有“挤入效应”,金融危机后则表现为“挤出”;金融危机前政府消费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不显著,金融危机后则表现出明显的“挤出”影响。说明从投资与消费角度看,本轮金融危机过后的确存在“国进民退”现象。(2)民营企业投资在金融危机前后对长短期经济增长均产生促进作用;国有企业投资在金融危机前对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显著,但在金融危机后则表现为短期抑制长期促进,但影响幅度较小;民营企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国有企业大;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在短期与长期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其中短期内政府消费贡献较大而长期中居民消费贡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