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细菌性果腐病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lilinchang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模式相结合的途径,对瓜类细菌性果腐病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多项研究。 对河南省发生的疑似细菌性果腐病的病株上分离到的2个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引起细菌性果腐病的病原菌是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证实了在河南省种植的西瓜、甜瓜上有细菌性果腐病发生。利用通用引物将河南、海南以及美国的菌株进行DNA-ITS序列分析表明河南及海南的菌株与美国菌株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8.67%和99.55%。 在温室中针对影响该病害发生的因素,如菌液浸种时间、接种温度、种表带菌量等进行了考察。菌液浸种时间对病害发生的影响表明:浸种30min和1h的发病率最高,达到95%。说明该病原菌在种表的吸附特别迅速。接种温度对病菌侵入的影响表明:高温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35℃最适合病原菌的侵入。西瓜种子表面带菌量对病害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从10~4CFU/ml-10~8CFU/ml均可造成发病,在10~8CFU/ml达到发病高峰。说明该病菌具有极强的致病力。 通过田间接种西瓜花和幼果,考察了大田中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接种花后形成的果实全部不表现症状。接种幼果三周后的症状表现为两种情况:限制型病斑和扩展型病斑。花期和坐果期病原菌都可以侵入导致种子带菌。花期也是该病原菌侵染的重要时期。果实表面呈限制型病斑的西瓜其种子也可以带菌。幼苗发病率随着菌株或者同一菌株接种部位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病害发生与幼苗生长期的试验结果表明:带菌种子播种后的1至2周是发病的高峰期,也是田间病害防治的关键期。
其他文献
在钳工专业的生产实习课中,孔加工中的钻孔技能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关键的操作技能。具体来说孔的精度主要包括孔的尺寸精度、位置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要求,其尺寸精度(孔径)和表面粗糙度主要由钻头和铰刀精度决定,但是孔的位置精度,因其涉及基准选择、划线、打样冲、钻头、夹具、机床精度等许多因素,往往难以达到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我理论结合实际,并经实践检验,以划线钻孔为突破口,创造出一套比较先进的工艺操作方法,具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