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主体是德育体系构成的重要因素,对于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促进其发展和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制约和影响德育实效的关键所在。对德育主体的认识和把握,实质上就是对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及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而网络环境下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反思和建构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对于科学定位德育主体,建立有效网络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以对网络德育特点的认识为切入点,展开对德育主体的探讨。主体间性是具有内在相关性和统一性的多个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实现互动,达到和谐共生的一种关系。主体间性作为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体现着主体之间的关系属性。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主体间性,对于正确处理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具有指导意义。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是学校德育关注的要点。受制于各种观念,主体间性的缺失是导致目前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异化,德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而网络德育的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为德育过程中师生主体间实现对话、交流、互动,达到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途径,为德育主体间性在实践中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平台。在分析师生的主体性功能即选择功能、建构功能、超越功能的基础上,反思不同时期的主体性思想,进一步探讨网络德育对主体性的要求,重点探讨网络德育过程中网络媒介素养对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及机制。长期以来,人们经历了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直至师生双主体论的演变,尽管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种提升,但其中因主体间性的缺失使之仍隐藏着主客对立的倾向,以致师生各自的主体性在德育过程中难以完全实现。网络的出现为师生主体间性互动的实现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网络德育以主体间性为本位,体现着主体间性,而这种体现主体间性的网络德育,对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网络媒介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网络德育主体的师生应适应网络时代需要,不断改变自身固有观念,提高自身网络媒介素养、完善自身道德人格,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师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其主体性功能正常发挥的强有力保障,是强化德育主体性的必由之路。主体间性对网络德育过程中主体关系属性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主体间性体现的是德育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和谐共生关系和平等价值关系,“对话”和“交流”是实现德育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途径与方法。在明确主体间性对主体关系属性的规定之基础上,分析主体间性视阈中德育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互动性和共生性的特征,探讨网络德育中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构建,认为网络德育的隐匿性为师生真正成为平等交往的德育主体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网络德育的交互性为师生间的交往和互动提供了有效平台,网络德育的开放性为师生在德育过程中实现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注重网络德育中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建构以师生关系为核心的“一平台双主体三互动”网络德育模式,是主体间性视阈中网络德育主体研究的有益探索。“一平台双主体三互动”网络德育模式,即借助网络德育这一平台,教师与学生作为德育主体,围绕现代德育目标要求,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特有的教育功能,有效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教育模式。其中,搭建网络德育平台是建构“一平台双主体三互动”网络德育模式的基础;确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建构“一平台双主体三互动”网络德育模式的根本要求;有效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之间互动、以自我反思和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的生生之间互动、以提升个人素质和提高整体德育水平为主要目的的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建构“一平台双主体三互动”网络德育模式的关键,这体现了德育主体之间,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为有效开展新时期网络德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