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产物,政策性金融应该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在各种社会体制中都普遍存在。不论其实施效果如何,在一个以民众福祉为要务的国家中,政策性金融已经成为各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政策性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在每一次社会经济重大改革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支持进出口贸易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及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原有的经济、社会体制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作为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金融体系进行大规模改革的时候,政策性金融也需要进行深入改革,特别是一些政策性金融业务随着市场变化逐渐消亡,而市场需要新的政策性金融内容的补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策性金融在2004年后开始进行了一场改革。但从改革进程和结果来看,决策者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从银行业自身提高经营效率的角度出发,开始尝试对政策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改革虽然使得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状况在短期内有了改善,但也催生了政策性金融机构背离其设立初期的根本使命,为随后的政策性改革重新向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埋下了伏笔。虽然现在国家重新把国家开发银行界定为“开发性银行”,但商业化的影响还比较明显。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十三五”规划确定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而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体制距离解决贫富分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有较大困难。政策性银行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一种有效手段,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国内外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和实践问题入手,通过考察中国三大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二十多年来的对中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概括其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进一步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下一步改革提出新的建议,以期能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扶助弱势群体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全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考察了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学术动态,并对相关概念界定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难点、创新点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政策性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实践。主要对美国、日本、巴西等国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及特点进行了概括,总结了国外政策性金融的特点、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随后考察了政策性金融在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时期的发展与实践,重点考察了市场经济时期政策性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政策性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研究了政策性金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从理论和资料分析的角度考察了政策性金融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影响,并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对政策性金融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四部分主要总结了中国政策性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度建设方面,我国政策性金融存在法规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科学、融资制度不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业务运行中,政策性金融有定位模糊不清、经营目标过于笼统、业务范围不确定、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政策性金融有信贷发放地区差距明显、道德风险在所难免、筹资压力增大、资本金不足等弊端。在体系建设方面,我国政策性金融还缺少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真正意义上的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区域开发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未设立。第五部分对中国政策性金融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关于政策性金融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问题,主要有政策性金融的不可替代性原则、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定位的明确性原则、推进市场配套改革的同步性原则、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实事求是性原则。在促进政策性金融发展的机制建设方面,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应进一步加强风险分散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法制建设。关于政策性金融的体系建设,应加快组建政策性住房银行、区域性政策性银行及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同时,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未来的发展还应积极借鉴国外政策性金融改革的成功经验,从战略与长远的角度看待我国政策性金融改革,以提高政策性金融机构运作机制的市场化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