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和参股中资银行等方式,进入我国金融市场。面对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和愈演愈烈的国内、国际竞争,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也显得格外重要。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华尔街几大金融机构相继破产倒闭,刮起了美国的金融风暴,进而演进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外资银行经营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带来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本国国内,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下,它的连带效应是世界性的,这也让我们对外资银行监管有了新的思考。本文试图对中国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和探讨,结合国内外对外资银行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分析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总结外资银行进入的方式及其影响,得出必须要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和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并在学习借鉴国外外资银行监管的经验之上,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本文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外资银行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它们是本文研究和分析的基础,通过在理论上的总结才能更好的分析现实。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的方式和对东道国经济金融的影响。通过中外资银行优劣势的对比分析,得出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对东道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影响和对东道国金融监管的影响三个方面,当然这些影响有利有弊,文章也分别从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对这些影响做了分析。如(1)效率方面:其中正面影响是带来竞争效应、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负面效应是增加了国内银行的短期经营成本,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并削弱了东道国政府的经济控制能力。(2)稳定性方面:主要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信贷的影响和外资银行进入是否会引起东道国金融危机这两方面来讨论的,通常外资银行进入会威胁到东道国银行业的稳定性,所以要对其加强监管。(3)金融监管方面: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第四章,重点介绍了我国外资银行发展及监管现状,此部分试图用事实和数据,为后面章节做对比分析提供依据。第五章比较分析了世界最发达也是最典型的三个国家即美国、英国、日本的外资银行的监管经验,主要从市场准入、市场运营、退出机制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最后总结了三国在外资银行监管方面的先进性经验。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通过以上对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外资银行经验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在外资银行监管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有些方面甚至是空白,和其他国家的监管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资银行监管的组织体系协调性不高,我国金融分业监管和外资银行的混业经营产生了矛盾,外资银行的一些业务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形成监管的真空,破坏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2)审慎性监管不足。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限制方面,缺乏对外资银行的业务和风险等审慎性监管,也就是说,我国的监管重心集中在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等“入门”层面,而在对外资银行的审慎监管等“深入”层面上不够完善。(3)市场化监管薄弱。从发达国家的外资银行监管经验来看,市场的力量在对银行业的监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长期以来重视行政性监管,轻视市场化监管。(4)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依据不健全,许多法规的可行性不强或者实施的条件过于苛刻。与外资银行监管相适应的经济法规欠缺。(5)市场退出监管缺乏。作为外资银行监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国在市场退出监管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6)到目前为止,我国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当局、国际监管组织间缺乏合作,即使有合作,合作方式也单一,主要是相互通报等。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同时提出了六点可行性建议和对策:(1)优化监管机构设置,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导,自我风险控制和行业自律为基础,各部门紧密配合和沟通的全面地、系统的、多方位的外资银行监管组织体系。(2)改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由限制性监管转向审慎性监管,选择合适的进入形式设定恰当的进入条件。(3)重视和强化市场运营监管。适当提高资本充足率,完善外资银行评级制度,建立外资银行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较复杂的没有安全保障的金融创新应加以限制,以免重蹈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覆辙。(4)完善外资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机制。建立存款保险人制度和区别对待的最后贷款人制度。(5)健全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完善现行法律制度,健全制度落实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制度执行的配套法规、政策,避免监管空白。加紧出台相关紧缺时要法律。(6)加强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中国官方应当积极与外资银行母国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建立双重监管机制,力争实现跨境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