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之“心”探析——以“虚壹而静”为中心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家重要的代表,他的心性思想在当时是有其独特性的,他对“心”之论述与理解有其鲜明的个人特色。理解“心”在荀子思想中的内涵与地位,对于更客观地理解荀子的思想和扶正荀学在儒家思想之中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探析荀子之“心”,作者以《荀子》一书中的《解蔽》一章为研究重点。在这一章中,荀子提出“虚壹而静”这一关于“心”的修养工夫,其内容蕴含荀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以“虚壹而静”作为中轴,我们顺用荀子的“明分”思想,从二重维度将荀子之心剖析为“天生之心”与“人成之心”。通过对心内涵的分析以及对心的功能的论述,我们可以较为系统地看到荀子之“心”的建构及“心”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荀子之“心”的修养过程是由“天生之心”到“人成之心”的一个转化过程,这是荀子“天生人成”思想的内在体现,而这个过程需要在心的认知、情感和道德功能的协助下才能圆满完成。以对心之理解为基础,荀子强调以礼义之道而“化性起伪”,寻求一条“内圣”与“外王”得兼之路。
其他文献
发展与现代化是时代的主题。当今整个世界正处于这样的发展时期,即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受到了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作为现代化
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学术理论界开始了对异化问题的探讨。异化问题与各种政治思想互相渗透,相互纠结,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理念指导下,和谐成
人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理论界探究的热点,而人性问题则是人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以前的人性论思想把人抽象化、空洞化,对人性的认识单一,因此都不能系统地把握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