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是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框架中的空间环境追求意境,而西方文化框架中的空间环境力图塑造场所精神。由于这两者均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因此通过对西方场所理论中的“场所精神”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意境”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从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按照“选择—适应—参与—调节—改造”的逻辑线,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意境是基因型的概念,即主体自始至终都与客体空间相互交融,客体是主体表达内心情感、抒发思想精神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从而生发出意境;而场所精神则是以客体为先,空间环境具有自然属性,而后通过人不断的参与,与自然空间发生关系,进而产生场所精神。“意境”与“场所精神”都是在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来营建空间环境,因此对应欧美文化语境中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下提出“境”的概念,作为空间载体来体现人的存在,体现主体的主观性与本体性。“境”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空间载体。在当今我国城市空间的设计中,无论是建筑、景观还是室内的空间设计,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逐渐失去了文化本源的设计核心。基于此,提出了在当今中国的环境空间设计当中,应当做到在设计结合自然,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营造出设计结合自然、回归本土文化、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创建以中国传统文化本源为核心的“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