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高校扩招以来,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备受重视。大学凭借其文凭发放的特权,在不同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驱动下,人才培养质量层级差异突出,加上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差异化趋势,大学通过招生、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选择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凭借其文凭垄断权力参与社会分工,对大学的社会分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是想丰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的社会分化功能核心要素逐一阐释,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的社会分化表现形式,并从院校、国家与社会和个体层面分析了大学的社会分化影响因素,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从院校类型的角度,选择了理工类、财经类、综合类、师范类和农林类五类院校,并就每一类院校按照学校层次随机选择了四所不同层次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以充实研究内容,也为本研究的假设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基于“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中,大学通过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能,是否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化的过滤器和加速器?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大学是否成为社会分化的助推剂?是否是社会化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权力机构?”的研究假设,展开了研究。首先,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大学的社会分化功能内涵及核心要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大学通过招生选拔、人才培养和授予文凭影响社会分化,学历文凭使得岗位从业资格规范化,也成为人们获得更高层次教育的基本条件,大学通过文凭垄断参与社会分化。其次,论文第二部分从学生的院校、专业选择、对更高层次高等教育的追求和子女代际教育的选择几个方面,阐释了大学的社会分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再次,论文第三部分从学科、专业分化,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大学作为社交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三个维度分析了学校内部对社会分化产生的影响;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了学历文凭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以及国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对大学的社会分化产生的影响;选取了北京、浙江、河南、黑龙江、湖北、四川的20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搜集其学校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毕业生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其在就业去向分布、性别分布和就业区域分布上的特点,得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毕业生因为生源、学校教育机会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化结果,得出传统专业成为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文化资本是个体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因素的结论;最后,论文第四部分在已有文献研究成果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的社会分化影响因素优化建议。通过对四个部分的梳理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普通本(专)科院校成为大部分下层社会群体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主要通道,大学成为社会分化的加速器和过滤器。鉴于此,我国高等教育应继续推行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地方院校发展特色专业,深化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发挥地方基层组织宣传落实政策的保障作用,转变人们的传统守旧观念,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适龄学生抓住高等教育机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转变。同时,各层次大学毕业生都应转变就业观念,尽早根据个人兴趣和性格特点做好职业规划,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个人能力,主动参与到社会分化中,避免被动学习、被动选择。在院校、国家与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寻求最大的受教育机会,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加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