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以来湖南从一个边远的“蛮夷”之区,一跃而成清朝粮仓,有两个历史现象尤为引人注目:第一,湖南成为清代重要米谷输出地,生产的粮食不仅保证省内需求,而且供应江浙、广东等省需求;第二,湖南人才群体出现,成为支撑晚清政局的主体力量。人口在数量上的增减,往往影响着社会的总体环境变化趋势。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仍是主体,土地是最重要农业生产资料,是人们占有财富的主要体现和增值财富的主要源泉。湖南人口增长,带动了土地不断开发。湖南向社会提供大量米谷,米谷贸易给湖南带来巨大财富,促进湖南人文环境发展。湖湘文化底蕴孕育和造就一批官员和士绅,他们良好的政治素养保证地方政治清明运转。随着湖南人口持续增加,湖南在清中后期面临强大人口压力,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有限的土地无法满足庞大人口需求,土地兼并就会愈演愈烈,大量自耕农加入流民队伍。地方政府和宗族却抑制族众外溢,一起抵抗流民的侵扰,以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湖南人文环境陷入严重危机。湖南尽管在农业的发展上采用“杂五谷,以备伤害”多种种植方式,并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采取多种经营,多样化消费,但是无法缓解巨大人口压力。湖南一不重商贾,二是湖南商业的发展也比不上当时的江南。当人口存在巨大压力时,农业发展已是瓶颈,而商业又不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湖南农民仍然以最艰辛的劳动投入和低水平的消费要求,以达到相对稳定的农产品收获量。于是“与水争地”和“与林争地”就成为清代湖南必然选择。这种掠夺式的开发所造成的后果,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森林和动物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湖道淤塞;湖泊数量和容量下降,从而引起水旱灾害连绵不断;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致使清代湖南区域经济逐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