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准。然而现行GDP核算体系将自然环境资产排除在外,导致GDP的虚增。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依据海南省实际情况构建绿色GDP核算框架模型,对传统GDP核算体系进行调整,并结合环境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对绿色GDP的构建及核算进行深入探讨,揭示海南省2004年的绿色经济增长。 文章采用污染治理成本法,首先核算了海南省2004年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污染损失,对其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估。其次,在各个污染介质的价值量核算基础上,对整个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价值量汇总核算,核算出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资源环境代价。最后,采用生产法对GDP进行“绿色”调整,得出当年的“绿色GDP”指数。 主要核算内容及结果如下: 1.水污染损失核算:废水处理水平低,治理投入缺口大。2004年海南省的废水排放量为53854万吨;实际治理成本为1.12亿元;水环境污染损失为7.88亿元,占总污染损失的74.7%。 2.大气污染损失核算:大气污染控制水平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投入不足。2004年海南省的废气排放量为15.4万吨,;实际治理成本为0.64亿元;大气环境污染损失为2.52亿元,占总污染损失的23.9%,其中二氧化硫的治理比例仅为5.7%,氮氧化物更是零治理。 3.固体废物污染损失核算: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高于工业固废,固体废物治理总体需求小于废水和废气。2004年海南省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7万吨,其中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达70.5%,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高达67.9%。固体废物污染损失为0.15亿元,占总污染损失的1.4%。。 通过绿色GDP核算框架模型的构建和运用,研究得出:海南省2004年的绿色GDP指数为98.63,也即是说当年的经济增长中有1.37%是以牺牲自身环境资源取得的,说明该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加大投入治理“三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