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景观结构及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yw2d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增加的矛盾日益激烈,以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急剧加强。在环境意识不够深入、治理投入难以跟上的现实情况下,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水土流失是人类对土地非科学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后果。本文以梅河口市为例,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及研究方法为基础,对区域内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的生态格局进行定量研究,以达到较为科学、全面地认识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为水土流失的治理、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本研究中,以GIS软件ARCVIEW3.3为数据处理平台,选取景观多样性、均匀度、破碎度指数以及分离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研究了梅河口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水土流失空间格局、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水土流失以及各水土流失等级的空间格局。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 1 )本文通过遥感数据对梅河口市2000年的景观类型进行系统解译。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的结果分析,本研究区内共有景观类型9个,斑块总数3297个,斑块最多的是草地景观,为1160个,其次是居民点景观为1060个。斑块数最少的是沼泽地。面积最大的是林地,为720.2 km2,其次为草地景观,第三是耕地景观,沼泽地、河流、城镇用地、灌木林地均较少。从面积构成来看,林地、草地和耕地是本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占总面积的89.14%,居民点的比重也较大,占6.78%。从平均斑块面积来看,林地和城镇用地的斑块面积较大,其次为耕地。( 2 )通过沟谷密度的计算,反应出水土流失侵蚀程度,根据水土流失程度和其它一些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及东北部丘陵区、中部平原区、南部和西部低山区三部分。( 3 )根据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理论,认为在大尺度上景观格局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个区域景观类型、斑块特征等方面相关指标分别计算结果表明,北部和东北部丘陵区,全区林草覆盖率低,为境内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区域;中部平原区,农业活动频繁,城镇和居民点多,受人为干扰大,水土流失情况也较为严重;南部和西部低山区,天然次生林面积最大,林草覆盖率高,受人为因素影响小,总体起伏最大,山高坡陡,生态状况良好,景观格局防蚀效果最好。( 4 )在梅河口市景观结构和水土流失格局现状研究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其他文献
现阶段,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提示下书写出一篇标准的英语作文。学生只有正视英语书面表达的重要性,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关注细节,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英语水平,写出高质量的英语作文。  一、正确表述,合乎英语写作规范  初中英语书面表达,都会给出一个明确的情景提示和写作要求,学生可以以作文提示作为线索,确定要写的内容,通过对情节的安排和对所给提示词的应用
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的核心,是衡量城镇化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转变城镇化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化质量是推进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新型城镇化的内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长期储存在环境中,难降解、易挥发、易在生物体内富集的,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AHs在大气中的半衰期较长,可随气团运动进行
当前黄河面临着河道淤积,河床增高和悬河形势不断加剧的局面,并且黄河沿线的地质活动也影响河道的行河安全。从地貌学的角度来看,当前黄河的基本特征已与明清黄河故道基本接近,面
本论文采用ArcGIS9.0的Geodatabase数据模型来组织长春市的交通数据,在前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组成和发展历程,进而介绍了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Geodatabase,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