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IL-33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选择有效方法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四组,即(1)缺血再灌注组(I/R组,n=8):小鼠开腹后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使肝缺血20min后再恢复灌注,再灌注6h后采集血液与肝脏标本;(2)IL-33预处理组(IL-33组,n=8):小鼠在开腹前12h、1h分别经腹腔注射用PBS液稀释的IL-332.5μg,余处理同I/R组;(3)PBS对照组(PBS组,n=8):小鼠在开腹前12h、1h分别腹腔注射与IL-33组等体积PBS液,余处理同I/R组;(4)假手术组(sham组,n=8):小鼠开腹后仅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不作肝缺血再灌注,余处理同I/R组。实验检测指标:(1)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2)经HE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显微结构变化;(3)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4)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量;(5)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并计算肝组织NF-κB活化P65(P-P65)占β-actin的比例。 结果:1.血清ALT、AST、IL-1β和TNF-α水平,I/R组、PBS组、IL-33组均明显高于sham组,而IL-33组低于I/P组、PBS组(P<0.05)。 2.I/R组、PBS组、IL-33组肝组织中MPO含量与ICAM-1表达量较sham组均明显升高,但IL-33组低于I/P组与PBS组(P<0.05)。 3.肝脏损伤病理分级评分,与sham组比较,I/R组与PBS损伤最明显,IL-33组肝脏损伤轻于I/R组与PBS组(P<0.05)。 4.肝组织NF-κB P-P65/β-actin值,I/R组、PBS组、IL-33组较sham组升高(P<0.05),其中IL-33组低于I/R组与PBS组(P<0.05)。 结论:1.IL-33预处理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IL-33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其能抑制NF-κB活化与TNF-α、IL-1β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下调细胞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与浸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