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作为我国历史中一段不可抹去的艰难历史,不同时代的人对抗日战争的记忆可能有所不同。新闻媒介作为最重要的“历史记录者”之一,对于抗日战争这个媒介事件,肩负着如何看待过去、审视现在和展望未来的责任。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无论是党报党刊,还是市场化的报纸,都专门辟出一定的版面,对抗日战争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它作为我国第一大报,是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完全能够体现我国的新闻媒体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方式,也最能够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对媒介话语的影响。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和“新闻框架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托,采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建国以来(1949年—2015年)《人民日报》每年的8月和9月期间对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进行样本收集,得到了1158个有效样本,通过定量统计可以得出,《人民日报》在抗日战争胜利“整十”周年的年份,报道数量会猛增,并且78%的相关报道在《人民日报》次重要位置;从体裁上看,新闻评论体裁类型的文章占总报道量的1/3;从主题上看,纪念式报道在文章中最为常见;在媒介框架上,《人民日报》主要选取了三个报道框架:历史框架、国耻框架及和平框架。并且发现在不同的时期,报道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形态。通过对文本的定性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主要采取了主题凝练、宣示立场和以“英雄”为中心的叙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