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中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早期发展地之一,留存下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忠实地记录着原著居民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宗教礼仪、风土人情等众多文化信息。村落作为上述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形态便是众多文化信息作用下的外部表现。叙述村落、空间形态与文化信息的关系,能够展现空间形态的重要性,并且证明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认识关中传统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现场调查、文献查阅、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影响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各类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地区内的政治背景、社会经济以及历史文化三类要素均较为相似,自然条件是产生空间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而自然条件则多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因此将地形地貌作为关中传统村落的分类依据。关中地区的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平原、台塬、塬、丘陵沟壑以及山地俱备。不同的地形地貌对村落选址、村落空间形态以及村落之间的形态格局有着非常根本的影响。本文据此将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划分为平原型、台塬型、塬区型、丘陵沟壑型、山地型5种类型,并分别选取各类型下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即平原地区的南豆角村、台塬地区的灵泉村、塬区的柏社村、丘陵沟壑区的万家城村以及山地地区的凤州村,对其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总结,并对影响其空间形态的地形地貌、外部影响因素以及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得出该地形地貌类型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普遍特征。平原地区村落选址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区,空间形态多为街区型居民点发展而成的规则团状,村落之间呈网状形态格局;台塬地区村落选址以及空间形态与平原地区相似,而村落之间呈网状或串珠状联系;塬区村落选址于平坦塬面或是向阳塬坡地带,空间形态多为自由布局的居民点发展而成的不规则团状,村落之间呈放射形串珠状形态格局;丘陵沟壑区村落多选址于向阳坡面,空间形态先是沿着山体等高线形成带状居民点而后发展形成不规则团状,村落之间呈树枝状形态格局;山地地区的村落选址于背山面水的平坦地区,空间形态多是由点状或是带状居民点发展而成的不规则团状,村落之间为树枝状形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