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对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标准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l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法”作为指导中国画创作和审美的最高法则,对其后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文以“六法”的核心“气韵生动”为契入口,对气韵生动发生的社会背景、理论和思想基础、以及“气”、“韵”的含义和产生过程作出相应的探究和论述;并对“气韵生动”和“六法”的关系、“气韵生动”的具体含义、理解角度,以及其后历代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对其的继承、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文中认为“气韵生动”所产生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无疑绕不过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传统的“老庄玄学”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了“道”、“玄”、“素”、虚实、有无,“得意忘象”等一系列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意趣。在随后的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当时的审美取向和绘画理论都无一例外的受到了“气韵生动”这一核心法则的影响,例如“吴带当风”、“万类由心”、“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等审美意象的提出,都是对“气韵生动”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气韵生动”的践行者和体现者。“气韵生动”也为宋元以后文人画的大行其道,并最终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占据大半壁江山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源头,其影响延绵至今。然而,自苏轼开始的文人画家在极力追求“气韵生动”的同时,弱化了其它五法,使得“六法”这一审美体系出现了欠缺。味追求神韵、逸气的绘画理论占据中国画坛的主宰地位,导致了中国绘画发展偏离了传统写实观念的审美追求,也导致其后数百年间中国绘画病态前行,逐渐处于一种令人感觉缺憾和尴尬的状态;直至“西学东渐”和其它姊妹艺术的介入和融合,人们对于形神关系的认识,对于“气韵生动”和其他五法这一辨证的审美体系逐渐得到系统的、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最明显的表现在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层楼宇。高层建筑是经济发展的象征,给人们生活办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安
警务管理创新是一场深刻的警务改革,是首都公安机关应对动态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日益复杂社会治安形势、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元的公共安全服务需要以及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选
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恩诺沙星粉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12头猪随机分两组,每组6头,按每头猪单剂量10mg.kg-1(以恩诺沙星计),口服(灌胃)给药,对照
作为琵琶传统流派之一的崇明派,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从1916年沈肇州编辑出版的《瀛洲古调》琵琶谱后,对崇明派所演奏的曲目都称为“瀛洲古调”,2008年5月“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