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突出地位,可一直以来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张搭建开放、全面、动态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呼唤一种新型的教学评价模式来跟进学生的复杂学习行为。表现性评价以此为契机蓬勃发展,但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譬如表现性任务多集中在实验课堂、类型不够多样化、生物学科实践偏少等。基于此,本研究将表现性评价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从理论与实践两条路径对表现性评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首先,文章聚焦表现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了解表现性评价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动态,把握其内涵、特征与本质。之后,总结阐述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框架与流程,尤其是有关评价量表与档案袋构建的相关问题。在实习期间,本研究对实习学校及地区的教师、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有关初中生物学业评价的有关信息,发掘出几点教学评价现状:(1)学生课后评价缺失,师生双方交流受阻、沟通有限,教师课时紧、任教班级过多、教学压力大被归咎为主要原因;(2)过于看重考试成绩,评价内容单一、片面,教学形式固化,导致三维目标趋向失衡;(3)教师评价有效性有待斟酌,评价素养亟待提升;(4)教师、学生就学生评价的可行性达成了共识,学生评价还有待落实;(5)表现性评价工具使用过少,表现性评价在实践中仍饱受冷落。针对问卷结果,我们进行了表现性评价的案例教学,包括三大表现性任务:《动物的主要类群》手抄报设计、《细胞实物模型》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演讲;之后,引导学生构建小组档案袋。结果表明,两个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期中、期末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短时间内表现性评价反馈到传统考试上的效果还不甚理想;同时,我们结合学生问卷调查,证实了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可操作性与价值性,结果主要有:(1)表现性评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焕发生物课堂的生机与活力;(2)评价量表作为一种结构化评价工具,使用便利、真实、有效;(3)档案袋评价所起到的主要作为是“反思”、“调控”、“提高收集、整理、分析学习材料能力”,但短时间内学生对其适应性不强,更多的教育价值还有待长期观测等等。这些研究数据均指向,表现性评价可实现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统一,两者高度融合、不剥离,它具有多元的教育评价潜力。同时,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注意与反思,譬如如何保证评价体系的标准与规范性、学生评价的信度问题、如何实现合理分组、评价结果反馈等。所以,本研究是表现性评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一次小范围尝试与探索,希冀有更多的教师群体加入到教育评价变革的队伍中来,继续为新课改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