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雷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艺术表现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zmf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狄更斯齐名的萨克雷是英国十九世纪享誉盛名的大作家,他的作品素来以冷峻严肃、讽刺尖锐著称。而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又是那么丰富多彩,真实生动。将这些女性加以归纳,可以发现其中大多属于“天使”或“妖女”两种形象类型。“天使”与“妖女”的称谓不是萨克雷的首创,而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制度压抑下女性异化的产物。许多女性主义者关注到这一现象并将女性归类: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理想女性被推崇为“天使”;违背男权社会要求的叛逆女性被批判为“妖女”。“天使”的性格主要表现为:贞洁、忠诚、母爱、美丽、温柔等等;“妖女”的性格则主要是:放荡、聪慧、自私、缺乏母爱、美艳、虚伪等等。萨克雷作为男性作家,其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于是出现了“天使”与“妖女”类的女性形象,例如《名利场》中的爱米丽亚与利蓓加,《亨利·艾斯芒德》中的卡斯乌德夫人与碧爱崔丽克斯,《潘登尼斯》中的海伦、露拉与布兰茜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但随着萨克雷创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他作品中又出现了一类界限模糊的“天使”与“妖女”形象,主要是他在《钮可谟一家》中塑造的绿绥、爱雪儿和柯乐拉这几个女性形象,这种变化表现了他进步思想与传统思想的某些冲突和矛盾。为了塑造这几类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萨克雷运用了全方位的艺术表现手法。首先,他善于运用服饰美学驾驭文章的人物,使作品中的每个女性都真实自然、栩栩如生。服饰对展示女性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及命运走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人物语自也是萨克雷的长项,或温婉含蓄、宽容仁爱;或聪慧尖锐,自私自利,都足以将人物的特质表露出来。第三,萨克雷的插入性议论独具个人特色,对“天使”与“妖女”的评点体现了他的思想倾向,也反映了时代对他的影响。萨克雷作品中形象的倾向性一方面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为了迎合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他更多地赞美“天使”的善良单纯、牺牲精神和伟大的母爱,批判“妖女”的不安分守己、自私自利和冷酷无情。他习惯于按照当时男性文化的审美取向来判断评论,以至于作品中有些女性为自己的平等权利来抗争时,他更多地予以讽刺批判并为她们设置了失败的结局,这也是维护本阶级利益的一种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带有作者自身的气质:萨克雷自幼缺乏母爱,所以萨克雷作品中的“天使”们最重要的美德也多表现在母爱这个方面,而“妖女”利蓓加最不被作家容忍的不是她的放荡,而是她对儿子的无情。总之,本文拟就“天使与妖女”这一模式分析萨克雷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塑造人物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探讨其成因,以加深对萨克雷作品的理解,推进对萨克雷的研究。
其他文献
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散文作者和评论家,同时也是文学史上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一名作家。劳伦斯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瑰丽的一笔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上各科任教师的纽带,又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骨干,是学校校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