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创新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其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也成为我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现实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内部研发,即企业充分利用其内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技术创新;二是外部研发,即企业通过寻求外部资源要素进行创新生产,例如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在创新资源日益稀缺、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仅仅依靠自身投入和知识积累形成的资源条件,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因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巩固地位,企业选择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考察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首先,简单回顾相关理论和文献,在构建本文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探讨产学研合作下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和具体路径,提出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互补、替代效应,并对产学研合作强度影响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门槛特征进行分析。其次,本文基于我国2009-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经济模型对产学研合作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实证检验:(1)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产学研合作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显著,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研究均支持了这一结论;(2)在此基础上,基于产学研合作强度的视角,借助Hansen(1999)的门槛面板回归模型,检验产学研合作强度影响产学研合作效果的门槛特征,以尝试寻找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效果充分发挥的最优产学研合作强度区间,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强度对产学研合作效果的影响确实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存在三个门槛值。当产学研合作强度小于第一门槛值时,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产学研合作抑制企业技术创新;当产学研合作强度越过该门槛值时,互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产学研合作转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学研合作强度越过第二、第三门槛值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互补效应减弱、替代效应增强,但互补效应始终大于替代效应,产学研合作增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有所削弱,但并未呈现负向阻碍作用。因此,产学研合作强度与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呈现出“U型”关系。因此,在今后的技术创新实践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与扶持力度,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此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各主体之间也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共享优势资源,建立起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长期稳定的可持续产学研合作方式,形成“市场—研发—效益—再研发”的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的整体提升,从而实现产学研合作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