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黔中久安生态茶园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茶林内外5种不同林分类型残存物、茶林内4种不同植茶年限土壤、茶林外5种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残存物的蓄积量大小排列为马尾松林>光皮桦林>杉木林>混交林>茶林,残存物未分解层的蓄积量低于半分解层的蓄积量;(2)残存物的持水量、持水率与浸水时间均呈显著的对数相关性,残存物的持水量、持水率在前4h的增加幅度较大,浸水4h后增幅趋向平缓。残存物的持水量、持水率均表现为半分解层高于未分解层,而马尾松林的持水量、持水率最高。残存物的吸水速度与浸水时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性,残存物的吸水速度在前4h有明显的变化,浸水4h后变化趋向平缓。残存物的吸水速度均表现为半分解层高于未分解层,而马尾松林的吸水速度最快。(3)茶林内4种不同植茶年限和茶林外5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依次为:植茶7年>植茶3年>植茶5年>古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混交林>杂灌>光皮桦林,变动范围为:1.07-1.31 g/cm~3;土壤总孔隙度依次为:植茶5年>古茶林>植茶3年>植茶7年,光皮桦林>混交林>杂灌>杉木林>马尾松林,变动范围为:48.77%-62.87%。古茶林与光皮桦林的土壤容重最小,植茶5年的茶林与光皮桦林的土壤总孔隙度最大。(4)茶林内4种不同植茶年限和茶林外5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最大持水率和毛管持水率综合排列为:植茶5年>古茶林>植茶3年>植茶7年,光皮桦林>杂灌=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植茶5年的茶林和光皮桦林的土壤持水性能最强。土壤初渗系数在0.03mm/min-1.53mm/min之间,稳渗速率在0.02mm/min-1.47mm/min之间,均为古茶林和杂灌的土壤入渗能力最强。土壤抗冲系数在3.91-12.2 L*s/g之间,古茶林和杉木林的土壤抗冲能力最强。(5)基于残存物和土壤的水文生态功能综合分析可知,茶林中古茶林和植茶5年的综合持水能力最强,非茶林中马尾松林的综合持水能力最强。控制茶林的连续种植时间,收集马尾松林残存物作为茶林残存物,同时增加茶林残存物的堆积量,将优化茶园的水文生态功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