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受试者针刺其阳陵泉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进行针刺;通过分析循经感传强度与末梢血流灌注量的相关性,探讨循经感传效应的科学性以及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1)通过发布招募广告招募受试者,通过筛选募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共计53名作为研究对象。(2)分别在受试者的“阳陵泉”穴、经脉非穴、非经非穴进行针刺,不同位置针刺时须间隔48小时。针刺操作均由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同一位医生进行。进针后行针,出现得气现象后,继续行针60秒。让受试者在之前拍好的照片中实时指出感传情况,包括范围或感传距离的变化,并做好记录。(3)利用moor FLPI-2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采集受试者足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穴的皮肤血流灌注情况,并通过专业分析软件moor FLPI-2 Review V4.0根据所需要选取自定区域-ROI内的平均血流值进行分析。(4)数据采用数学方法,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结果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方法进行表达,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整体评价,循经感传的量化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疾病组与健康组针刺阳陵泉穴时,循经感传的激发程度均要优于经脉非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针刺阳陵泉穴时Ⅱ、Ⅲ级感传的发生率相同为45%,健康组Ⅲ级发生率较高为50%,疾病组与健康组针刺经脉非穴时Ⅱ级感传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60%、50%。2.针刺阳陵泉穴,全部受试者的足窍阴穴的感传强度与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P<0.05。疾病组感传强度与观测穴位出针后血流灌注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健康组感传强度与观测穴位中的足窍阴穴、丘墟穴的出针后血流灌注量呈正相关性P<0.05。针刺经脉非穴时,全部受试者的观测穴位感传强度与血流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为P>0.05。针刺经脉非穴,疾病组与健康组感传强度均与出针后血流灌注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3.针刺阳陵泉穴,疾病组的低、高感传出针后观测穴位血流灌注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的低、高感传出针后观测穴位足窍阴穴与丘墟穴血流灌注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经脉非穴,疾病组与健康组的低、高感传出针后观测穴位血流灌注量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阳陵泉穴对肢体远端血流灌注量具有调节效应,并受循经感传激发程度影响,且体现了经穴特异性。2.针刺阳陵泉循经感传激发程度受脏腑功能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