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家庭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作业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符合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为素材,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层次去实践去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在设计方面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题型简单,仿例题过多,而创新型题目较少。学生只需简单的重复,甚至应付即可完成,达不到巩固知识作用,更达不到举一反三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单纯计算题目过多,应用表达以及难度区分性题目较少。学生学习的更多是枯燥乏味的数字计算,而不是用心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不利于“数感”的建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第三,要求单独完成的传统题型的题目较多,督促家长积极参与以及锻炼团队合作能力的题型及题量较少。这些大量封闭僵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家庭作业却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了抵触心理,对数学学习也渐渐的失去了兴趣。本文首先在界定家庭作业和家庭作业的生活化设计等概念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多元智能理论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为教育理论支撑,探讨了实施生活化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其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生活化设计的原则,即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弹性时间、满足小学生的自主安排,潜移默化、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数感,寓教于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难度适宜、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信心,创设情境、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生活化数学家庭作业的一般形式(体验交流、游戏活动、合作探索、阅读欣赏、旅游见闻、资料检索等)及示例设计展示。再次,本文以边思考、边分析、边设计、边调整的设计理念,基于XX小学同一届12个班级的645名学生为基础样本进行了追踪调查,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来评估数学家庭作业生活化设计的影响。最后总结研究,以期为一线教师家庭作业的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