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项丛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进行治疗,通过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器(TCD)检测,并观察项丛刺疗法针刺治疗前、后即刻及其与风池穴比较、6h、1周、2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项丛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TCD的影响,以探究项丛刺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治疗机制,为临床应用项丛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神经内科脑K3病房就诊的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意识清楚能配合并愿意参加本研究的40例患者,40例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的各项标准并已通过了筛查,男22例,女18例;年龄85岁~34岁(58.4岁±4.2岁),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患者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依据前后自身对照,于针刺风池穴及项丛针刺后分别行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器(TCD)检测,项丛针刺前、后即刻、6h、1周、2周分别行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器(TCD)检测,并作为检测脑血管参数进行比较,观察针刺前、后右侧大脑中动脉(MCA)、右侧大脑前动脉(ACA)、右侧大脑后动脉(PCA)、两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比较针刺对各动脉峰值流速(Vs)、平均速度(Vm)、搏动指数(PI)影响.结果:1、项丛刺各血管流速较针刺前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项丛刺以上各血管的Vs、Vm明显增加、调整PI,表明项丛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脑血流有一定的改善。2、项丛刺针刺后与针刺风池穴后各血管流速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以上各血管的Vs、Vm、PI分别比较,可知,针刺后均能提高ACA、MCA、PCA、BA、VA血流速度,但项丛刺较风池穴提高较多,临床应推广项丛刺疗法。3、项丛刺针刺后即刻、6h各血管流速均有明显差异(P<0.05),以上各血管的Vs、Vm、PI分别比较,可知,针刺后均能提高ACA、MCA、PCA、BA、两侧VA血流速度,项丛刺疗法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每日2次针刺优于每日1次,因此建议临床应用项丛刺疗法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每日2次针刺疗效更佳。4、项丛刺针刺即刻、1周、2周后各血管流速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以上各血管的Vs、Vm、PI分别比较,可知,针刺后均能提高ACA、MCA、PCA、BA、VA血流速度,但项丛刺针刺2周提高最多,优于1周、项丛刺即刻,表明项丛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需要坚持治疗。结论:1、项丛刺可提高ACA、MCA、PCA、BA、两侧VA的Vs、Vm的血流动力学速度,改善PI。2、项丛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优于单纯针刺风池穴,因此临床上应予以推广;3、项丛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每日2次优于每日1次,故建议临床上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每日2次项丛刺治疗。4、项丛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针刺2周优于针刺1周、项丛刺即刻,故项丛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