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名利场》的两个译本为例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aon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种纯语言的转换行为,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实现与原文文本的对等。传统翻译理论研究以对原文文本的忠实为衡量译作优劣的最高标准,认为忠实就是要等同于原文,也就是说不仅要完全复制出原文的意义,而且要完全传达出原文的神韵。
  然而,翻译对等理论及其它各种以原文文本为归宿的理论最终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不同语言之间是无法被完全复制的。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翻译看似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实则是不同文化间的转移,又因为文学语言有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所以文学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学再创作的过程。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加之意义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创造性叛逆的出现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创造性叛逆都被视为是对忠实的背离,这样一来,便难免遭到很多学者的排斥。所以,译者作为原文文本的读者和阐释者,一直都处于两难的境地: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忠实”于目的语。因此,创造性叛逆便成为文学翻译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现代阐释学认为,翻译就是理解和阐释的过程。这一理论使我们从科学主义中解放出来,看清译者主观性存在的必然性。伽达默尔指出,译者既是读者也是阐释者,必然有其特有的“前结构”和“前理解”,所以其理解与阐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翻译过程中,先有﹑先见和先设是不同的译者作为不同的社会心理个体所必然具有的,而这些不同的个体因素又构成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根源。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它们便以译者选择的差异性和偏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另外,译者的前理解及期待视野也为其创造性叛逆提供了土壤。
  笔者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出发,结合《名利场》的两个中译本分析了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存在的根源及必然性。并试图通过分析说明: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普遍存在的,正是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使得原作的艺术价值得以再现。而对原文亦步亦趋的“忠实”只会导致真正意义上的背离,巧妙的叛逆恰恰会带来真正的“忠实”,因为在忠实于原文文本意义基础上的“变形”正好可以弥补对原文文本一定程度的背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性叛逆是实现忠实的一种手段。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凝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主动自发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艺术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纳入到艺术作品中,使其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学位
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工具和武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密切且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不断通过各种媒介涌入中国,大量关于西方政治经济发展特点、发展现状、文化类型、中西政治比较、中西经济较量、中西文化差异的资讯和报道都通过互联网、传统纸媒、论文、学术讲座、会议等途径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对大学生关于中国
学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一定时期内会比较严峻,就业压力也比较大。面对新的形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转变对解决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萨特曾指出:“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职业选择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收入、生活方式、社会声誉等,从某种意义上又影响着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职业
学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乡村文化振兴作为“铸魂工程”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最终实现的有力举措。但与此同时,乡村文化正不断受到城市化、现代化等浪潮的严重冲击,农民的乡村文化认同也不断被动摇,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实现。在此背景下,挖掘与重建优秀乡村文化,提升农民的乡村文化认同,对于振兴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压倒性胜利不是根本性胜利,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新形势下反腐工作的推进,有着“保持严惩腐败高压态势,有力削减腐败存量、有效遏制腐败增量,深化标本兼治,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新部署。巩固压倒性胜利,要求我们在反腐败工作中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通
政治认同关乎国运兴衰,关乎民族存亡。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大变局之中,中国不仅身处变局之中,并且在自身综合国力显著上升的条件下,成为变局中最有影响的因素之一。世界大变局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00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与其它年代的大学生相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政治认同情况也会有相应的改变。与此同时,00后大学生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
学位
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对现代汉语动结式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在此基础上选择收集了其中常见的能充当述语的动词(我们称为动)和能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我们称为动),同时对这些动词进行了音节、词义、语义几方面的分析,归纳了能进入动结式的动和动的主要类型及限制条件.我们发现在现代汉语的动词系统中,有些动词是倾向于表示过程的,他们更多地担任动结式的述语,而有的动词是倾向于表示结果的,他们更多地担任动
学位
旅游信息语篇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向潜在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服务,推荐旅游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更加普遍的休闲生活方式。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也开始更多的通过网络这个便捷的途径获取旅游信息。  本论文界定的旅游信息语篇,是指包含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种符号的旅游网站的语言资源,这些符号在语篇的意义生成过程中进行互动,具有多模态特征。本文是对中日旅游网站中的旅游信息语篇进行多
林纾(1852-1924)是晚清时期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一共翻译了约180部作品,涉及11个国家,是最早将外国文学介绍到中国的译者之一。有很多学者对林纾及其“林译小说”进行过研究,但是很少有人对“林译小说”流行的原因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林译小说”流行的原因,即:“林译小说”的主题,译者林纾,和“林译小说”的读者。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林译小说”流行的原因逐渐清晰起
学位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不是一个自主的规则系统,而是语义结构的常规象征,其实质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因此,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语法研究是不能独立于语义研究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对语法的基本假设与认知语言学正好背道而驰,它认为语法是一个自主的形式和规则系统,独立于语言的词汇和意义。  根据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法具有象征性的观点,本文试图从语义的角度对及物句式进行研究,剖析及物句式意义范畴的内部结构。对于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