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钙磷骨水泥与异体复合脱蛋白骨关节移植的成骨和成软骨能力、免疫反应以及血供重建的研究,探讨其在治疗骨与关节缺损中的可行性,为研制出一种能与受体愈合,并存活的生物假体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取新鲜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下段(15mm)制作成脱蛋白骨关节,并将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分别与脱蛋白骨关节和钙磷骨水泥进行复合。手术造成兔股骨下段15mm骨与关节缺损实验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三组: A组 将复合有rhBMP 和rhTNFα的钙磷骨水泥在异体复合脱蛋白骨关节表面涂层和髓腔内填塞后,置换一侧股骨下端;B组 无钙磷骨水泥的异体复合脱蛋白骨关节股骨下端移植;C组 单纯异体脱蛋白骨关节股骨下端移植(对照组)。植入后4、8、12、16周分别行组织学电镜检查以及X线摄片,并于第16周行股动脉血管造影,了解局部血供重建情况。结果:A、B组在移植后第4周即可观察到大量新生血管出现,网织状骨形成,第8周时网织状骨及软骨细胞团明显增多,并有板层骨形成。至第12~16周时,复合脱蛋白骨关节完全存活,断端愈合,大量板层状骨组织交织成网状,同时在远端关节面附近还可见较多增生成熟的软骨细胞团。光镜下各时期的成骨面积A、B组均大于C组。此外,自第12周开始,A、B组脱蛋白骨开始出现“爬行替代”现象,而对照组无或极少有脱蛋白骨替代发生。在A组,我们还观察到脱蛋<WP=6>白骨周围纤维包裹厚度要明显低于B和C组(P<0.01),术后感染发生率也低于后两组。第16周股动脉血管造影结果表明,在A、B组植入区有大量增生的血管影像,并可见有部分血管长入脱蛋白骨材料内,而C组血管数量明显较少。结论:DPB/rhBMP/rhTNFα复合脱蛋白骨关节具有良好的成骨和成软骨能力,在体内能促进脱蛋白骨关节的血供重建、骨愈合和替代。若加用复合钙磷骨水泥进行表面涂层和髓腔内填塞后,在早期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局部免疫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