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个案分析(Case study),获得一些新的认识,以对公共部门中知识密集型组织——高等学校科研团队以及高等学校本身——的隐性知识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作出些许贡献。
首先。根据知识管理等领域存在理论,识别出高等学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接着,根据媒体丰富度理论、野中郁次郎SCEI模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组织行为学理论,解析出隐性知识共享的最佳方式,并建构起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据此提供了一个实证分析赖以进行的理论框架。
实证部分主要以苏州大学三个科研团队为个案进行分析。通过个案研究发现,高等学校科研团队中逐日发生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但是也存在阻碍隐性知识共享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关乎到隐性知识承载主体“人”的复杂个体因素,也与科研团队所在的内外环境变量、以及组织中的激励机制有关。因此,要在科研团队直至高等学校中强化隐性知识共享以促进创新,重要的是建立激励机制、营造环境,以及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引导行为主体嗜好和习俗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