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广州市流溪河库区水源涵养林植被为研究背景,以7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荒草地、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及经济林)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状况以及土壤微生物特性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N含量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太明显。荒草地有机质、N含量很低,阔叶林中等,针叶林和经济林较高。P含量以杉木林最高,经济林含量其次,其余各植被含量相当。荒草地全K含量最高,其它植被全K含量相近。速效K以马尾松林最高,荒草地含量最低,其它五种植被速效K无明显差异。各植被土壤pH值都介于4~5之间,呈酸性。2.不同植被凋落物N、P、K的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对阔叶林、毛竹林和马尾松林三种植被土壤水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这三种植被水质与对照组(大气降雨)的水质有较大的差异。3.同一植被三大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存在差异,以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也存在差异,以马尾松林、杉木林和经济林含量较多,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较少,荒草地最少。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规律相似,呈现双峰曲线,即5月份时最高峰值,9月至11月份为次高峰,1月份则为最低值。4.同一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均大体表现为:氨化菌>固氮菌>亚硝酸菌>好气纤维素菌>嫌气纤维素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存在差异,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含量较丰富,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经济林较少,荒草地最少。5.不同植被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中性磷酸酶活性以针阔混交林明显高于其它植被,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林次之,再者是经济林,毛竹林和荒草地最低。蔗糖酶活性以马尾松林活性最高,杉木林和经济林次之,再者是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荒草地最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最高,其次是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毛竹林,再者是经济林,荒草地最低。蛋白酶活性以针阔林最大,阔叶林和毛竹林次之,再者是马尾松林、杉木林和经济林,最低的是荒草地。6.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凋落物、土壤水存在相关性。土壤养分、凋落物营养元素、土壤水各指标之间也存在相关性。而土壤酶只与凋落物生物量的相关性密切,与其余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