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语境 六位画家——论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传统与时代演变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笔重彩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科目之一,自汉魏六朝至隋唐五代,工笔人物画一直是画家们表现现实生活、描绘历史事件与宗教信仰以及实现审美理想追求的重要手段。它于唐代达到了创作的繁荣鼎盛时期,在立意、技法、刻画深度及艺术情趣等方面都具有独到的艺术风貌。宋元以后,由于文人画的兴起,追求笔墨趣味的风气日渐盛行,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水墨艺术在创作思想和绘画手法上与古典工笔画有着完全不同的美学追求,开始与工笔画分庭抗礼,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开始走向低谷,但并未中断,从当时的宫廷画院方面看,工笔画仍重于水墨画。二十世纪初,随着东西方绘画观念、形式的交融,工笔人物画找到了复兴的契机,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刘勰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艺术发展与演变的最终根源都在客观现实之中,变化了的现实给予艺术家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如何以相应的新艺术语言来表现是面临的新问题。当代工笔人物画家正是在继承民族传统,融合外来因素的背景下进行了从形式到内涵的探索,以重视色彩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法,以及材料适应性强的特点,使它在当代具有了更加宽阔、更具世界意义的发展空间。 总之,既有东方艺术的美学特征,又吸取了现代绘画的多样表现方法,使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风格样式更加丰富多彩,显示出了无限的潜力和生命力。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工笔人物画经历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当代艺术观念和文化思潮的洗礼,开始由传统的古典形态转向现代形态。 论文的前三章分别论述了唐代、近现代、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发展状貌、时代审美特点以及时代的思想特征,第四章通过对三个时间段内六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技法和创作特点的分析说明,使我们进一步理清工笔重彩人物画随时代演变的关系,明确其大致的发展脉络,使论文前三章的论述落实到具体的对画面表现方法的分析上,以期对当今的艺术现状有更加明确的理解和把握,为更好的进行新的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传统是一个过程,它不应当是凝固不变的,我们今天所创造的正是明天的传统。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绘画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变化发展的,它不拘泥于古代工笔重彩画的勾勒、渲染的技法,吸收了中国画的没骨、写意等方法,也融入了西方当代艺术的绘画语言,创造出了新的艺术语言体系,这种新的艺术语言体系既是传统的也是现当代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绘画中的表现主义运动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德国,之后波及整个北欧,并对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上,虽然表现论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仅仅最近
无论是从地域角度考虑的国内外,还是从时代的角度去考虑的从人类远古时代到现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音乐和文学一直是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的。虽然从表面看来,音乐和文学是各自独立
期刊
叶昌炽(1849—1917)字鞠裳,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理论家。本文是关于其书学思想的专题研究。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层层深入地探讨叶昌炽的书学思想:首先探讨晚清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