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在经历着由不均衡发展向协调与均衡发展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之一,如何引导实体产业实现空间的均衡布局也愈加突显出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现有对产业空间分布以及产业集聚的研究大多忽视了金融对现代经济的核心配置作用。因此,本文将以金融发展为视角,着重探究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下的资本流动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产业空间分布机制并据此进行相应的对策分析。本文在梳理产业空间分布理论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显著影响着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和选址决策,进而决定资本的区际流动以及产业的空间区位选择。因此,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势必成为影响区域产业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在此研究思路下,本文分别就我国省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资本要素分布差异以及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整体显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特征;此外,资本要素分布和产业空间分布明显相关,均呈现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集聚趋势。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资本要素份额以及产业份额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也为本文进一步深入探究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现实背景。由此,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模型的框架下引入金融部门,在区域金融的地理空间基础上,通过金融市场规模、金融结构多样性、金融契约执行效率以及金融信息扩散强度等要素综合考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相关理论模型,对上述区域金融发展的核心构成要素区际差异下的资本流动机制以及由此导致的实体产业空间区位选择及其空间分布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并利用2005-2014年我国省域经验数据对理论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市场规模越大的地区企业融资成本越低,资本收益越高,越有利于该地区的产业集聚;同时其边际作用效果随地区间金融结构多样性和金融契约执行效率水平差距的正向扩大进一步增强,反之则随地区间金融结构多样性和金融契约执行效率水平差距的反向扩大进一步减弱。此外,从金融信息自由度的角度看,随着区际金融信息自由度的提高,金融市场规模对地区产业集聚的边际作用效果逐渐减弱。上述结论的理论解释为,地区间金融结构多样性与金融契约执行效率水平的正向扩大能够强化发达地区由金融市场规模所导致的“马太效应”;反之,地区间金融结构多样性与金融契约执行效率的反向扩大则削弱发达地区由金融市场规模所导致的“马太效应”。最后,地区金融信息扩散强度的增强有助于区际金融信息自由度的提高,进而促进区际金融协作,强化金融服务辐射力度,增强金融信息的溢出效应,从而促进区域金融的共同发展,一定程度上还能缓解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金融约束问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随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不同区域之间的增长将呈现收敛的趋势,市场价格机制能够实现区域间增长水平和收入的均衡化,进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然而本文认为,由于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水平的金融发展将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累积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资本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因此,地区间的资本要素集聚趋势并不会扭转。所以,在考虑区域金融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和应用新经济地理学思想分析我国产业空间分布问题将会更加贴近现实。最后,本文的政策启示为:借助金融力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在追求金融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促进金融市场多样化发展并着力完善金融制度环境;此外,还应加强金融信息公开,提高全国整体金融信息化水平,使得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信息能够有效覆盖欠发达地区,同时欠发达地区也能加以有效利用;最后,对欠发达地区实行适度的金融政策倾斜对于促进我国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