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对汉语教学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同时,我们也看到,汉语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也在扎实地深入进行。建构合理的汉语学习体系,需要认真探讨汉语的特点和人类语言学习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当代认知心理学对内隐学习的研究给我们研究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启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了汉语教学的适宜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以学生进入学校后所进行的语文学习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二章采用理论推演的方式。汉语在编码机制上与印欧语是有明显差别的,相应的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不能也不应该占据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主要位置。语言的运用是个动态的侧重功能的过程,所以,要以对语言的使用为教学的核心,单纯的静态语言知识的教学偏离了语言教学的目标。语言的模糊性告诉我们,语言规则都具有不确定性,每一个规则都在其适用的范围内摇摆变化,这样的知识尤其适宜于用内隐学习的方式获得,因为,内隐学习成绩与任务难度成正比,即具有任务复杂性优势;同时,对规则确定性不强的材料的学习,内隐学习也有其独特的优越性。2000的语文大纲试用修订版中,“语感”在新中国的语文教育史上首次作为教学目标被提出。从语言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语感往往是程序性的知识、内隐知识,对这类知识的获得传统的注重有意识的传授和分析、有目的的练习和巩固并不是最适宜的方法,应该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内隐学习的机制。 为了验证内隐学习机制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和特点,文章的第三章对理论分析所提出的部分观点进行了调查和实验的验证。第一部分是对学生语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首次引进了以准确率和速度的均衡指标量化语感水平的研究方法,结果发现不同语感水平的学生在阅读量、写作量、参加活动的情况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而在语言知识的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语感是通过内隐的途径形成的,语感的培养和提高是依靠内隐学习的机制实现的。第二部分是对高分析性语言知识和高综合性语言知识的学习的实验研究。实验1和实验2中,我们运用内隐学习研究的常用研究范式,以不同的指导语分离出内隐和外显学习,并把当前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外显讲解的教学方法与二者进行比较。并且设计了两类评价方式——运用规则和总结规则。实验结果支持语言学习中内隐学习发挥作用的假设,对高综合性语言知识的学习存在内隐学习效应,内隐效应具有延时性特征。外显讲解只在总结规则测验中有优势,在运用规则的测验中,与内隐学习相比没有优势。总结规则的测验结果还显示用内隐的方式学习语言知识,被试可以一定程度地接近外显的语言知识,体现出内隐学习的理解性趋势。第三部分研究了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材料影响学生认识事物的态度时内隐学习发挥的作用,以及影响学生态度的特点,来探讨内隐学习在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实验3和实验4分别以学生已经形成固定看法和未形成固定看法的动物为评价对象进行实验,借鉴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设计让被试以有意识为主去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测量被试无意识为主的态度的习得和改变。内隐学习在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我们设计了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迅速的喜好判断,一种是通过仔细的思考完成对动物的评价。前者,无意识的成分占主导,是内隐的态度,后者意识的成分占主导,是外显态度。实验结果显示,对“未定型”动物的评价,被试内隐外显态度的改变程度趋于一致。而对“已定型”的动物的评价,阅读积极的材料,对外显态度内隐态度的改变更加明显,二者存在显著差异;中性的阅读材料没有这种差异,内隐态度出现了在特定条件下的“抗变异性”。 第四章总结了本文在理论上的论证结果,指出以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内隐学习的作用,提出内隐学习在语感培养、语言的工具性获得和人文性提升过程中都发挥作用,并论述了内隐学习的理解性、延时性、抗变异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