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从新元古代至新生代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对盆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构造改造,为多种能源的共生富集提供有利条件。三叠纪是四川盆地构造体制发生转换的重要时期,构造环境从被动大陆边缘转换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环境转变为陆相沉积。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引起的沉积相变、构造改造和物源变化为油气、页岩气、钾盐、锂矿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赋存创造了良好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孕育了元坝气田、普光气田、农乐钾盐矿、广旺煤田、华蓥山煤田等大型矿(气)田。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富集油气、钾盐、锂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富集煤、油气、页岩气。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时期,四川盆地东北缘处于从向北倾斜的陆架-斜坡转向北侧隆起的海相前陆的障壁岛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相为潮坪-泻湖-盐湖相等,盐类、锂矿主要富集在潮上带盐溶角砾岩以及白云岩中,油气主要富集在礁滩和粒屑滩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鲕粒灰岩等有利储层中。须家河组时期,研究区处于前陆盆地陆相沉积环境,沉积相主要为冲积扇-三角洲-湖泊相,煤炭主要富集在三角洲沼泽相煤层中,油气储集在河流-三角洲相的砂岩中。三叠系天然气主要赋存于三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中:下生上储型含油气系统的飞仙关组鲕粒滩白云岩、嘉陵江组缝隙型碳酸盐储层中,自生自储型的须家河组碎屑岩中和上生下储型的雷口坡组风化壳地层中。煤炭主要赋存于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陆相地层中。岩盐主要由固相岩盐和卤水型盐矿两种类型赋存于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地层中。古构造分析表明,古凹陷为成盐的有利区域,而古凸起周缘发育的礁滩相成为油气有利区。后期构造运动使得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发育滑脱层,为多种能源的共生提供条件。矿物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等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绿豆岩是钾盐中钾元素的重要来源,其物源主要来自北大巴山地区252Ma岩浆岩。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油气主要来自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烃源岩。须家河组重矿物和电子探针表明,物源主要来自北大巴山。根据盆地周缘造山带流体的体系组成及内部的有机流体特征角度系统,研究区油气和钾盐、锂矿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受控于同一造山带流体。四川盆地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构造流体分为两期,早期为主要的成矿(藏)流体,均一温度较高,晚期流体与成矿(藏)无关,均一温度较低。盐水-油气流体运移时限为晚三叠世,与印支期-燕山早期的逆冲推覆造山作用相一致,造山带流体作为载体及源区参与盆地内多种能源的物质来源、运移和储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