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参与人体新陈代谢,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硒缺乏和过量之间有一个很窄的范围,摄入过量或是缺乏都将导致严重后果。由于土壤中的硒水平直接影响到植物中的硒含量,从而影响人体健康。某些植物由于自身具有独特的基因能富集土壤中的硒,从而使其含硒水平比同条件下生长的其他植物高。小麦及其面制品是人们消费的主食,硒的含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选择准确、简便、灵敏、快速测定食品中硒含量的分析方法,对硒缺乏引起的疾病和过量导致的毒性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南阳彩色小麦是我省近几年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其硒含量的水平还未见有文献正式报道。本课题开展的研究为富硒食品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对推动南阳彩色小麦新品种及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和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样品前处理和硒测定方法的选择利用微波密闭压力程序消解技术,无污染快速处理样品。结果表明,小麦样品最佳处理条件为:消解时间25min,消解剂4.00mL HNO3+2.00 mL H2O2;土壤样品最佳处理条件为:消解时间30min,消解剂2+4+1的HNO3-HF-HClO47mL。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光度法对标准硒溶液对照测定表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与国标原子荧光法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测定结果显著偏高;国标第二法分子荧光光度法与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比较,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对误差小,准确度高,检出限为3.6×10-2ng/mL,回收率在95.64~103.69%,本文用分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的硒含量。2.六个品种小麦本底中硒含量的测定和品种差异性选择六个品种小麦用微波密闭消解处理,用分子荧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小麦本底中硒含量,结果表明:六个品种小麦中,全粉硒含量为0.0643~0.136mg/kg,普通紫麦中的硒含量最高,灰麦最低;麦皮硒含量为0.100~0.155mg/kg,普通紫麦皮中硒含量最高,周麦16最低;麦心硒含量为0.0553~0.116mg╱kg,普通紫麦中的硒含量最高,灰麦最低;四种彩色小麦均比两种普通小麦麦皮中的硒含量高。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普通小麦之间硒含量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四种南阳彩色小麦存在显著性差异,四种彩色小麦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3.五地区种植的六品种小麦中硒含量测定和地区差异性对五地区种植的小麦采用微波密闭消解处理,用分子荧光光度法测定六品种小麦全粉的硒含量,结果表明:六品种小麦在不同地区种植后,硒含量范围为0.070~0.194mg/kg,均比本底高,最高为商丘地区,最低为焦作地区。方差分析表明:同一小麦品种种植后,商丘地区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和本底有显著性差异;除蓝麦外,同一品种小麦本底硒含量与其种植的五地区小麦中硒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五地区土壤中硒含量的测定和其硒含量的差异性分别采集商丘、巩义、漯河、焦作、郑州五地区小麦播种前、生长中期、收获时的土壤,用微波密闭压力程序消解,分子荧光光度法测定硒含量,结果表明:五个地区土壤中的硒含量小麦播种前最高,为0.598~0.801 mg/kg;收获时最低,为0.532~0.712 mg/kg。其中,商丘土壤中的硒含量最高,焦作地区最低。方差分析表明:小麦播种前和收获时五地区土壤中硒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小麦生长中期,巩义和漯河地区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5.小麦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及其生物吸收比对五个地区种植的小麦和其土壤中硒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周麦16硒含量与土壤中的硒含量呈正直线相关(P<0.05),硬质紫麦、普通紫麦、灰麦、蓝麦、偃展4110硒含量与土壤中的硒含量呈强正相关(P<0.01),随土壤中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小麦的生物吸收比,结果显示:同一生长环境下,不同品种的小麦对土壤背景中硒的吸收程度不同,灰麦生物吸收比为12.35~15.87%,普通紫麦生物吸收比最大,为23.09~27.25%。表明生物吸收比与品种的生理特点有关,不同品种小麦对硒的富集程度不同,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长条件下对土壤背景硒的吸收也有差异。因此,小麦中的硒含量不仅与土壤背景中硒含量的大小有关,而且与与品种遗传基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