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与仁、忠、礼等等,都是儒家思想观念体系中重要的理论范畴,千百年来,对于它们的解释和阐述,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孔子那里,孝、忠、仁都受着礼的约束,反过来,借助于礼,孔子的孝和仁、忠紧密的结合,可见,无论是孝,还是礼、忠、仁,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孝是其中最为基本的,具备了孝,才能最终依礼,成忠,成仁。儒家典籍中论述“孝”的书籍,除了《孝经》这一集中论述的专著,同时还有《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等,都有论述孝的内容,随着儒家文化体系的不断健全,“孝”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内容。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孝”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周以前就有“孝”的提出,但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到了孔子这里,结合前人的基础和时代背景,孔子对“孝”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发,从父母在世时候的养、敬、显亲一直到父母过世后的丧、祭,孝行终身不衰,而这种孝,正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孔子“孝”的思想在儒家学者的不断完善和阐发之下,影响了我们的民族思想意识和心理上的变化,并经由统治阶层确立,对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如今,中华民族家庭所特有的传统美德以及和谐文化,不得不说孔子的“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世纪的今天,家的规模在不断的缩小,其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所具有的功能也减少了,与之而来的则是人情的淡薄,父辈与子辈间的隔阂,也因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这种背景之下,全面系统的展现孔子“孝”的思想,发挥其在当今社会中应有的价值,对于处理当下人与人的关系、父与子的关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能够更好的处理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家与国又是相连的,只有家稳固了,国才能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