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和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的发生率、解剖学分布及相关因素研究。
方法:从我院2017年6月到2019年12月门诊就诊患者和病房住院患者中确定90例VBD患者。均行颅脑核磁检查,包括TI加权像(T1Weightedimaging,T1WI)、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液体衰减反转回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弥散加权像(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DWI)。并且特别强调了CMBs和ICH在SWI中与所建立的VBD的核磁诊断标准(直径、高度、侧方移位)的关系。CMBs和ICH的所在位置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脑微出血数量根据前后循环区域分别进行计数。从病例记录中提取临床信息,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s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合并疾病及VBD标准的相关性,以双侧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总体而言,90例VBD患者(平均年龄为71.97±6.67岁,72.2%为男性)被纳入分析,在35/90(38.9%)患者中观察到CMBs,每个患者1-75个CMBs。与前循环(22/35(62.9%))相比,后循环中CMBs(33/35(94.3%))更常见。丘脑18/35(51.5%),海马1/35(2.9%),枕叶18/35(51.5%),桥脑6/35(17.2%),延髓2/35(5.8%),小脑16/35(44.1%)。只有6/90(6.7%)例患者观察到脑出血。后循环组CMBs显著多于前循环组(后循环组CMBs-前循环组CMBs=3.057,95%CI:0.48-5.63,p=0.021)。
2.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TIA或急性脑梗死对CMBs存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OR=3.818,95%CI=1.412-10.324,P=0.008)
3.广义线性回归模型显示TIA或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对CMBs数量影响显著,其效应值分别为4.505(95%CI:1.349-7.660,P=0.006);7.584(95%CI:1.884-13.284,P=0.011)。
4.发生CMBs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CMBs患者组与无CMBs患者组在急性脑出血(x2=10.102,P=0.001),TIA、急性脑梗死(x2=5.440,P=0.020)方面存在差异。
5.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在<75周岁年龄组中,发现BA分叉高度与发生CMBs存在相关,随着BA分叉高度的升高,发生CMBs的可能也随之升高(OR=2.190,p=0.042)。
6.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发现在男性患者中,糖尿病为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OR=5.452,p=0.047);在女性病例中未发现各项危险因素与CMBs发生存在显著相关。
结论:1.CMBs和ICH可在VBD患者的前循环和后循环中观察到,但其更多见于后循环。
2.在VBD患者中CMBs最常见的解剖位置主要位于丘脑、枕叶和小脑。
3.在<75周岁年龄组中,发现BA的分叉高度与发生CMBs存在相关,随着BA分叉高度的升高,发生CMBs的可能也随之升高。
4.TIA或急性脑梗死对CMBs存在显著正向影响。TIA或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对CMBs数量影响显著。
5.在男性患者中,糖尿病为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
方法:从我院2017年6月到2019年12月门诊就诊患者和病房住院患者中确定90例VBD患者。均行颅脑核磁检查,包括TI加权像(T1Weightedimaging,T1WI)、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液体衰减反转回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弥散加权像(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DWI)。并且特别强调了CMBs和ICH在SWI中与所建立的VBD的核磁诊断标准(直径、高度、侧方移位)的关系。CMBs和ICH的所在位置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脑微出血数量根据前后循环区域分别进行计数。从病例记录中提取临床信息,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s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合并疾病及VBD标准的相关性,以双侧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总体而言,90例VBD患者(平均年龄为71.97±6.67岁,72.2%为男性)被纳入分析,在35/90(38.9%)患者中观察到CMBs,每个患者1-75个CMBs。与前循环(22/35(62.9%))相比,后循环中CMBs(33/35(94.3%))更常见。丘脑18/35(51.5%),海马1/35(2.9%),枕叶18/35(51.5%),桥脑6/35(17.2%),延髓2/35(5.8%),小脑16/35(44.1%)。只有6/90(6.7%)例患者观察到脑出血。后循环组CMBs显著多于前循环组(后循环组CMBs-前循环组CMBs=3.057,95%CI:0.48-5.63,p=0.021)。
2.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TIA或急性脑梗死对CMBs存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OR=3.818,95%CI=1.412-10.324,P=0.008)
3.广义线性回归模型显示TIA或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对CMBs数量影响显著,其效应值分别为4.505(95%CI:1.349-7.660,P=0.006);7.584(95%CI:1.884-13.284,P=0.011)。
4.发生CMBs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CMBs患者组与无CMBs患者组在急性脑出血(x2=10.102,P=0.001),TIA、急性脑梗死(x2=5.440,P=0.020)方面存在差异。
5.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在<75周岁年龄组中,发现BA分叉高度与发生CMBs存在相关,随着BA分叉高度的升高,发生CMBs的可能也随之升高(OR=2.190,p=0.042)。
6.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发现在男性患者中,糖尿病为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OR=5.452,p=0.047);在女性病例中未发现各项危险因素与CMBs发生存在显著相关。
结论:1.CMBs和ICH可在VBD患者的前循环和后循环中观察到,但其更多见于后循环。
2.在VBD患者中CMBs最常见的解剖位置主要位于丘脑、枕叶和小脑。
3.在<75周岁年龄组中,发现BA的分叉高度与发生CMBs存在相关,随着BA分叉高度的升高,发生CMBs的可能也随之升高。
4.TIA或急性脑梗死对CMBs存在显著正向影响。TIA或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对CMBs数量影响显著。
5.在男性患者中,糖尿病为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