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腔内治疗因其微创、可重复操作性,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已逐渐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o occlusive diseae,LEAOD)的首选治疗方法。而传统的旁路转流术因其疗效确切,远期通畅率较高仍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主要方法。本实验欲通过对我院2009年9月~2011年5月,109例明确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分别行管腔内成形术(PTA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与内支架术和外科手术治疗进行比较,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将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全身情况进行临床分析。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的最常见原因,其并非一种单独的疾病,主要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下肢的局部表现。因此,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主要危害病人健康的疾病。治疗不仅要改善患者肢体缺血的局部症状和体征,同时要积极挽救患者的肢体功能,更不能忽视病人全身情况和微循环病理生理改变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由于动脉硬化引起的间歇性跛行5年死亡率为50%,而重症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ischemia,CLI)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7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多为高龄,且伴有全身性动脉硬化性疾病,血管本身脆性较大,增加了外科手术治疗的风险,是目前外科手术治疗本病的制约因素。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介入材料学的不断发展,腔内技术逐渐趋向于成熟,同时国内外各大生产厂家对支架产品的不断研究及开发也在不断的进步和更新,支架植入已经获得优于PTA的临床效果。有研究表明髂动脉PTA与支架植入的5年通畅率均可达高80%。然而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面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对血管腔内治疗和外科血管重建的风险与疗效等问题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我院2009年9月~2011年5月,明确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计109例,男58例,女51例,年龄43~87岁,平均年龄(52.53±11.74)岁,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59例患者行腔内成形术(PTA)和内支架术,另一组为50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本实验主要是对腔内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全身情况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1.术前腔内治疗组与手术组比较,在患者的年龄、性别、踝肱指数(ABI)和患者的合并病症等方面,P﹥0.05,无统计学意义。  2.术中比较:腔内治疗组在麻醉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方面较手术治疗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术后比较:腔内治疗组与手术组比较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失败率、踝肱指数值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  4.术前踝肱指数血管腔内治疗,ABI由0.1~0.59,平均(0.37±0.15),术后ABI0.69~1.16(平均0.88±0.1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外科手术治疗组ABI由0.1~0.45,平均(0.29+0.12)术后ABI0.76~1.25(平均1.02±0.2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腔内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两组手术前的踝肱指数值是P=0.674,P﹥0.05两组的术前踝肱指数值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的踝肱指数比较,P<0.05统计学意义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通过对腔内治疗组和外科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比较,腔内组在术中麻醉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较外科手术组存在一定得优势,说明腔内治疗组的术中风险较外科手术组低。踝肱指数值的比较说明腔内治疗组和外科手术均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症的有效方法,对改善患者的动脉情况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手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间,全身症状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说明腔内治疗在住院时间上明显缩短,而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踝肱指数值即手术的效果方面,外科手术治疗仍存在着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