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民办教育从80年代开始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办机构吸收社会资金对教育资源进行了合理的配置,满足了庞大的社会人才需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并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尽管民办教育发展速度迅猛,但是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归属感的缺失对民办高校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掣肘,因此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通过运用心理学上的激励期望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知识对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归属感问题做了相关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找出了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如:薪酬待遇不合理、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较低、社会保障少。此外,民办高校本身一些管理制度不够合理,如: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难度大、“学校式”管理导致民办高校教育工作特性的忽视等也是大家集中反映的问题。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才造成民办高校辅导员普遍归属感的缺失。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一是国家要在政策上尽量做到对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工作人员一视同仁;二是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们要真正做善待员工;三是健全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资及福利制度;四是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最后,加强民办高校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心理和物质上根本解决民办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的困境,帮助他们做到对学校甘于奉献,对工作认真负责,民办高等教育也才能得到更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