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作物—杂草体系氮素营养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iangt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农田生态系统作物氮素利用效率以及氮素平衡方面,前人已经做了不少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没有考虑杂草时农田生态系统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间除作物外,还存在杂草,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和生长空间等,杂草的存在对土壤矿质氮残留累积、作物产量、氮素利用、氮素损失以及对植物吸氮量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本试验结合前人研究结果,以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区为背景,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选择夏玉米/冬小麦连种体系,试验因子包括施肥、杂草处理、密度(冬小麦)等:杂草处理设4种方式:夏玉米季,设成熟期清除杂草(A区),拔节期清除杂草(B区),喇叭口期清除杂草(C区)和灌浆期清除杂草(D区);施肥处理设5个施氮水平,即在施磷的基础上每公顷施氮0kg(PN0)、45kg(PN45)、90kg(PN90)、135kg(PN135)和180kg(PN180);冬小麦季,设常规种植密度和低种植密度。常规密度:设成熟期清除杂草(A区),越冬前清除杂草(B区),返青期清除杂草(C区)和拔节期清除杂草(D区),施肥处理设7个施肥水平,不施肥(CK)、单施氮肥(P0N135),在施磷的基础上每公顷施氮0kg(PN0)、45kg(PN45)、90kg(PN90)、135kg(PN135)和180kg(PN180);低种植密度:杂草处理与常规密度相同,施肥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磷(PN0)、单施氮(P0N135)和氮肥磷配施(PN135),低密度中杂草处理与常规密度相同。通过以上田间实验和室内测定,研究得出以下主要进展:1.播种密度及施肥不仅显著影响冬小麦生物学特征,而且也显著影响作物同化能力。研究发现,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分蘖数;在施P条件下,植株分蘖数和叶面积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两种种植密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透光率最小值出现在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最高值也出现在开花期,透光率和叶面积指数与籽粒产量密切相关(P<0.01);低密度不同施肥处理SPAD值均高于相同施肥处理下的常规密度,降低种植密度能增加冬小麦SPAD值;SPAD值以冬小麦扬花期最大,此后显著降低;低密度不同施肥处理Pn值高于常规密度;Pn与SPAD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基础荧光(F0)与SPAD的相关关系极显著;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及PSII潜在活性(Fv/F0)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基础荧光(F0)及PSII潜在活性(Fv/F0)与籽粒产量相关关系显著或者极显著;对冬小麦而言, PSII光化学效率(Fv/Fm)及PSII潜在活性(Fv/F0)随生育期推进先增大,在扬花期达到最大,扬花期后又显著减小。2.研究表明,玉米田间杂草在生育前期(拔节期和喇叭口期)主要优势种群为香附子和打碗花,而生育后期,主要优势种为马唐和狗尾草;单施P能增加玉米田杂草密度;杂草吸氮量与施氮量相关关系达显著水平;玉米田杂草三个多样性指数均以处理PN180最高,多样性指数与施氮量相关关系不显著。两种密度下,冬小麦田间主要优势杂草种为播娘蒿;常规密度下,施磷时,随施氮量增加,杂草密度和生物量增加,但杂草吸氮量的增加不显著;低密度下,不同处理杂草密度、生物量和吸氮量均高于相同施肥处理下常规密度;在常规密度和施磷条件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3.杂草清除时间显著影响作物产量。在两季作物中,施氮后作物冠层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冬小麦拔节期清除杂草时,籽粒平均产量最高,为4487.6kg/hm2,而整个生育期不清除杂草时,籽粒产量最低,为3646.0kg/hm2,整个生育期不清除杂草,籽粒产量的平均损失率最大。冬小麦季在常规密度下,以越冬期清除杂草时籽粒产量最高,平均为5733.9kg/hm2,而整个生育期不清除杂草时,籽粒产量最低,平均仅为4247.7kg/hm2,说明小麦生育期的最佳除草期在越冬前;常规密度不同施肥处理籽粒产量均高于低密度相同施肥处理下籽粒产量。低密度下,DMT(干物质转移量)、DMTE(干物质转移效率)和DMTP(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比常规密度分别减少0.017g/株、3.96%和4.71%,说明合理种植密度更有利于同化产物向籽粒输送。4.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及累积量与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在夏玉米季,土壤剖面NO3--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O3--N含量与施氮量呈线性相关;夏玉米生长过程中,土体NO3--N累积量和NH4+-N累积量在喇叭口期最高,而在灌浆期最低;夏玉米收获后,土壤中的矿质氮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在冬小麦季,两种冬小麦种植密度下,NO3--N累积量均在越冬期达到最大,收获后最小;冬小麦收获后,随施氮量增加,土壤中残留矿质氮也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还表明,小麦低种植密度下,相同施肥处理下NO3--N和NH4+-N平均累积量高于常规种植密度相同施肥处理,降低种植密度后土壤矿质氮残留量增加。5.杂草吸氮量影响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损失评估。结果表明,夏玉米季,整个生育期不清除杂草,玉米的氮肥利用率最低,平均为23.75%,喇叭口期清除杂草时氮素利用率最高,平均为30.77%。冬小麦季,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增加趋势,越冬前清除杂草,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最高,平均为45.67%。夏玉米季,不考虑杂草吸氮量时,PN45、PN90、PN135和PN180处理氮素损失量比考虑杂草吸氮量时分别增加7.85%、6.54%、4.82%和6.93%。在冬小麦季,不考虑杂草吸氮量时,PN45、PN90、PN135和PN180处理氮素损失比考虑杂草吸氮量时分别增加5.12%、7.49%、9.64%和18.39%。以上结果说明,在估算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时,应该考虑杂草吸氮量。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在阐述铁路运输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现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和上海市试点碳交易体系中铁路运输企业碳排放覆盖范围、碳排放核算、配额分配方法和抵消机制进行分析。通过
针对当前康复专业高职学生的英语职业需求,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设计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康复英语听说一体化情景教学行动研究方案.结果显示,引入Moodle平台等信息化工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临床观察。方法:选择8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n=40)与传统开腹手术(对照组,n=4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研究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儿保科免费血细胞分析检查的0 ~3岁儿童系统管理资料进行分析,并从176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中随机选80例,(男女1∶1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日益重视,由于农村经济技术等因素影响,不能完全照搬城镇污水治理模式,应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确认适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基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群体感应体系是细菌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方式,在根瘤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群体感应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群体感应体系由自体诱导物(AI)分子,自体
为了实现对运动物体的追踪,结合ViBe(背景提取算法)对视频首帧进行样本集建立,通过像素级别的逐帧判断,将前景与背景进行了分离,进行形态学处理之后利用卡尔曼滤波对分离后的结果进行运动物体追踪和标记。基于Matlab通过视频处理实验验证了可行性,可以在机器视觉、视频监测处理领域有所应用。
期刊
氮素是影响作物生产最为普遍和施用量最大的营养元素。氮肥利用率低这一问题在国内外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土壤对NH4+具有很强的固定与释放调节能力,本研究利用土壤的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