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初中生实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帮助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表明,这也是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教学理念稍有滞后、教学方法稍有不当,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初衷。教材使用的时间过长,就难免出现教材与时代逐渐脱节和难以满足当代教学需求的问题。基于这一现象,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思想品德教育等课程的深化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于2003年和2016年分别发布了新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教材《思想品德》和《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2016年版)》与《思想品德(2013年修订版)》教材相比,其变化主要从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呈现方式和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体现。变化的原因在于《思想品德》教材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要求等融入教材当中,还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重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学生品德的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始终以学生为主;对学生而言,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主动加强核心素养的学习,重视生命价值观教育;对于课堂,要求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教材资源,根据新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