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从环境伦理学到马克思主义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qiz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问题是当前人类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的环境伦理学者提出“自然价值”的概念,以此来为保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试图重新唤回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尊重,让“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扎根于人的内心深处。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今天,面对这一问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表明了中国拒绝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 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环境伦理思想方面也显示出无以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对环境伦理学两大流派(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自然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观是建立在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上,倡导自然的“工具性价值”,认为自然价值的实现源自人类自身利益的需要;非人类中心说则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先在性”和“目的性”,并且通过论证自然的“主体性”地位来确证自然自身的“内在价值”。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人和自然相统一的自然观,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既不是自然本身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人主观臆造的结果,而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是产生自然价值的源泉,是实现自然价值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自然价值“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这样就克服了人类中心说和非人类中心说难以逾越的困境,具有积极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能够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消费不仅是人类物质生产与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消费需要的正常满足也是人类自身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前提。而消费异化则是人类社会物质
生态旅游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生态旅游顾问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ur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技术广泛应用所造成的种种技术异化现象开始被人们真正地认识到,逐渐地形成了技术批判主义思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这些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奥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公正一直颇受人们关注,自解放以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重心的有所偏移,中国的沿海和内地也经历了各个起伏差别的阶段。在“七五”计划时期,国家计委按照离
在转子实验台上模拟了不同转速下的碰摩故障、裂纹故障及相应的裂纹-碰摩复合故障,并采用全谱分析方法对其故障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傅里叶频谱分析,全谱分析
从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角度研究了2090+Ce铝锂合金的时效过程中的强化和韧化机制。150℃时效过程中,延长时效时间可加强层内与层间两种强化机制的作用,从而使合金强度升高,塑性下降。经150℃时
人的生死问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人类从远古洪荒时代起,便开始了对人的生死问题的思索,它折磨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类思索的永恒问题。本文分别从三个层面,通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