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进行着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中存在着艰巨的困难与挑战,急需先进、科学、符合国情的理论指导。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理论充分展现了科学性,但也存在着理论滞后于发展、框架体系不够完善等不足。在这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开展这个论题的研究具有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在理论上,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的出台,对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城市化理论具有有益的帮助;在现实层面,这一科学、系统的理论,对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五个主要问题,即资源浪费、发展失衡、环境污染、征用土地、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有一定的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作用是在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城市化良性发展。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的是选题的思路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概括,这一部分主要是总结出当前学界对于城市化问题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城市化道路和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两个问题上。在城市化道路问题上,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有四个特点,一是政府为主导,二是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相结合的道路,三是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四是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必然不同于其他国家。正是基于以上四个基本特点,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是存在的,并且是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化理论。在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上,部分学者认为应当走东、中、西部分工协调发展的道路,以此来促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学者认为应当大力发展科技来带动城市化进程。第二章主要是在理论上追根溯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于城市化问题的论述各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将城市生产视作资本主义生产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列宁认为应当借鉴俄国资本主义时代的城市发展经验来促进苏维埃俄国的城市化,而斯大林反复强调的是重工业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列宁和斯大林所处的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已经完成了产业革命和对资本的垄断,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但同时大量的资本集聚在大城市中,导致了资本主义城市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第三章主要梳理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的探索过程,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还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农业国,因此毛泽东对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多集中在工农业结合、农村工业化等方面。邓小平则着眼于开放和发展,提出了允许城市群不平衡发展和城市建设“三步走”战略。这一战略思考为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的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江泽民对农民的城市化问题十分重视。胡锦涛、习近平分别从区域科学发展和五大发展理念并举的战略高度,阐述了新时期城市化的目标:实现人的城市化。第四章论述的是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当前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资源浪费、发展失衡、环境污染、征用土地、城市空间结构。在充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拟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五章则是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具体要求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两个纲领性文件出发,论述了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与具体实际情况的结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