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引起严重的深部感染,导致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其病死率高达77%。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既往研究发现T.asahii对目前大部分的抗真菌类药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氟康唑、两性霉素B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失败的案例已有报道。然而,目前T.asahii感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了解机体在T.asahii感染过程中参与的免疫应答反应,可能为进一步研发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免疫学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构建外周血单核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与T.asahii体外共孵育模型,旨在观察T.asahii对健康人外周血单核源DCs吞噬、表型CD80、CD86、CD83及功能的影响,初步探究DCs在T.asahii感染中可能发挥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联合体外诱导培养的方法获得健康人外周血单核源DCs;不同浓度的热灭活T.asahii孢子悬液与DCs共孵育24小时(DCs与T.asahii浓度比分别为1︰1、1︰5和1︰10),RPMI-1640及LPS刺激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实验组DCs对不同浓度T.asahii的吞噬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83表达情况;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分泌情况;收集24小时后各组DCs与T淋巴细胞共孵育72小时(DCs与T细胞浓度比为1:10),MTT法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增殖率。结果1.DCs诱导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及鉴定细胞培养的不同时期(第0天、3天、5天)观测到了典型的DCs形态学特征,培养第5天的细胞表面表达CD11c(DCs特异性标志)的比率达(97.57±1.11)%(n=3),CD11c+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率较低,CD83几乎无表达,说明此时DCs大多数是未成熟DCs,且DCs活力>95%,成功获得后续实验所需DCs细胞。2.DCs受不同处理因素刺激24h后形态变化不同浓度(DCs与T.asahii浓度比分别为1︰1、1︰5和1︰10)的热灭活T.asahii孢子与DCs共孵育24小时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Cs镜下形态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毛刺样结构明显增多,形状更加不规则,且T.asahii孢子浓度越高,DCs细胞形态变化越明显,但变化无LPS组明显。3.实验组DCs对不同浓度T.asahii的吞噬情况共孵育30min时,镜下即可见DCs对T.asahii孢子的吞噬现象,24h时参与吞噬的DCs数量增加,DCs内吞噬的T.asahii孢子数增多,且吞噬率具有真菌浓度依赖性,各组间吞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83表达情况与不同浓度T.asahii孢子共孵育24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Cs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CD83的表达升高,具有真菌浓度依赖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LPS刺激组(P<0.05)。5.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分泌情况与不同浓度T.asahii孢子共孵育24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浓度明显升高,具有真菌浓度依赖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LPS刺激组(P<0.05)。6.不同处理组DCs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与不同浓度T.asahii孢子共孵育24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明显升高,具有真菌浓度依赖性,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LPS刺激组(P<0.05)。结论1.DCs对T.asahii孢子具有较强的吞噬功能,参与了机体抗T.asahii的天然免疫应答;2.T.asahii感染DCs后,可能通过刺激DC S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83表达升高,诱导了DCs自身的成熟与活化,启动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3.T.asahii感染DCs后,促使DCs分泌大量的IL-12,可能诱导了Th1细胞免疫为主的适应性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