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意识下《秘密花园》三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cuc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翻译这一系统中,儿童文学翻译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而儿童文学翻译理论更是处于边缘的边缘。作为“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实质是两代人的精神对话和文化传递,两者之间或多或少会出现“代沟”。而儿童文学的翻译如若处理不好,这一“代沟”可能会变成“鸿沟”。   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儿童文学的译介密切相关。晚清时期,文学翻译的兴盛孕育了儿童文学的萌芽。但是,当时的儿童文学翻译很大程度上服务于成人的社会政治理想。五四时期,译者开始立足“儿童本位”,宣扬儿童个性,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表明,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儿童观。儿童观这一哲学概念指的是成人对于儿童世界的认识和态度。持有何种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的态度。五四运动前夕,儿童本位意识随着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受邀来华讲学传入中国,以鲁迅、周作人为首的中国先觉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儿童本位”意识的影响。“儿童本位”意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本论文选取了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三部儿童文学代表作之一《秘密花园》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儿童本位”意识角度,评析译者在词汇、句法、修辞以及文化层面采取的不同策略。本论文的文本对比属于描述性分析,真正意图并非要评价哪个译本更胜一筹,而是希望给予儿童文学翻译以及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建设一些启示,译者可从词汇、句法、修辞以及文化层面着手,在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尽量以儿童为本位。
其他文献
我们生活在需要沟通和合作的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国际化,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引起越来越多重视。英语是国际贸易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语言。针对提高商务英语的质量,国内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