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钢和H13钢干滑动磨损行为与磨损机制的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85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的摩擦磨损是一种极为普遍却很复杂的现象,同时,磨损也是金属构件的主要失效形式之一。在摩擦副的相互运动中,对磨材料、温度、载荷和环境等都会对摩擦副的摩擦磨损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也会伴随着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变化。本文以H13和45钢为研究对象,利用销-盘式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以及微观分析手段,如X-ray衍射仪、扫描电镜(SEM)和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H13和45钢在环境温度25℃、200℃和400℃及不同载荷下的干滑动磨损行为,测试及分析了磨损表面的物相、形貌和剖面形貌及显微硬度分布,探讨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磨损机理。  研究发现,环境温度和载荷对H13和45钢的摩擦磨损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结果表明,H13和45钢的磨损率随环境温度和载荷的升高而增大,不同实验条件导致磨损机制发生转变。环境温度25℃时,H13钢在50N~150N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载荷超过150N后,其磨损机制为塑性挤出磨损、粘着磨损和氧化物层的剥落磨损;45钢在载荷50N~200N时,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250N时,磨损机制为塑性挤出磨损、粘着磨损和氧化层的剥落磨损。环境温度200℃和400℃时,随着载荷的增大,H13钢和45钢在磨损过程中存在氧化轻微磨损向严重磨损转变。环境温度200℃时,由氧化轻微磨损、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向塑性挤出磨损和氧化层的剥落磨损转变。环境温度400℃,载荷50N时,磨损机制主要为氧化轻微磨损;载荷100N~150N时,出现磨损转变区,磨损机制主要为氧化磨损和氧化物层的剥落磨损;载荷高于150N时,基体的硬度降低,承载氧化物的能力下降,氧化层剥落加重,磨损率迅速增大,由氧化磨损向严重磨损转变,磨损机制主要为塑性挤出磨损和氧化物层的剥落磨损。
其他文献
2015年1~5月,据国家统计局对395家规模以上缫丝绢纺企业统计,丝产量为60948 吨,同比增长0.99%,其中41家绢丝企业绢丝产量为3333吨,同比下降9.82%;251家织绸企业绸缎产量为24173万米,同比下降1.00%;125家蚕丝被企业蚕丝被产量为857万条,同比下降3.05%。  下行压力增大  2015年1~5月,据国家统计局对887家丝绢纺织及精加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全行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增强相颗粒的存在限制了其塑性成形的能力,故关于其超塑性变形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纯Al、纯Mg和Al-20Si中间合金为原料,利用原位反应法成功制备4%wt.M
Mo-Cu合金材料是由无磁性材料Cu和Mo按照需求比例所形成的互不相溶的假性合金,又称双相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这种材料性能稳定,具有很高的耐烧蚀特性,气孔率低,机械性能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规模的增大,城市河流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寻求新的河道污染修复技术迫在眉睫。仿生植物附着生物膜可实现水体污染的原位净化,其在野外应用过程中
作为生物医用薄膜,TiO2纳米薄膜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脱附性能,在生物医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生物医用薄膜/生物组织界面作用机理,本研究对TiO2纳米薄膜进行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