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公共政策的执行需要依靠政策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来进行。受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政策在制定时侧重经济、效率和效益,忽略了自由、民主、公平的原则,政策执行者会面临种种压力,因此,政策执行者经常会表现出对已定政策的不满,使得政策的执行出现偏差。执行偏差会妨碍政策目标的实现,会破坏正常的政策秩序,会严重削弱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为提高执行效果,使政策有效性得以实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论文以“休学创业”政策为例,探讨了政策执行主体疏离感现状及其对政策执行偏差的影响。Tummers[1]对荷兰医疗工作者执行一项新报销政策进行研究,得出执行主体政策疏离感对执行意向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文章借鉴Tummers(2012)政策疏离感量表,试图通过战略无力感、战术无力感、操作无力感、社会无意义感、受众无意义感这五个维度,深入调查政策执行者对“休学创业”政策是否产生政策疏离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对政策疏离感和政策执行偏差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建立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概念模型,并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验证。选取北京市、深圳市、杭州市、上海市和南京市等创业先锋城市的诸多高校中300多名“休学创业”政策直接执行者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40份,获得有效样本318份。运用SPSS22.0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相关性分析、回归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政策疏离感对执行偏差有显著正影响。(2)政策疏离感所包含的五个维度分别对执行偏差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受众无意义感>战略无力感>社会无意义感>操作无力感>战术无力感。(3)组织中成员的主观规范以及执行者的知觉行为控制对政策执行偏差具有负向影响,但影响不大。(4)关于人口统计变量,被调查者的年龄、行政级别、岗位类型、工作自主决策情况均对政策疏离感有显著影响;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行政级别、岗位类型、工作自主决策情况对主观规范有显著影响;年龄、行政级别、岗位类型、工作自主决策对知觉行为控制均有显著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执行主体政策疏离感的角度出发,得出了降低执行偏差的启示如下:(1)重视执行主体政策疏离感对执行偏差行为的影响。(2)重视政策疏离感的五维度对执行偏差的影响:首先,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降低战略无力感;其次,适当放权,降低战术无力感;再次,配置政策执行资源,重视执行主体的操作无力感;接着,加强“休学创业”政策的宣传,降低社会无意义感;最后,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降低受众无意义感。(3)重视组织中成员的主观规范对个人政策执行偏差的影响,创造和谐的工作关系,营造积极的组织氛围。(4)重视执行主体的知觉行为控制对政策执行偏差的影响,优化政策执行主体的结构与素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朱然在我国国情下对政策疏离感的维度界定,对Tummers(2012)量表进行修订,并进行政策疏离感对执行偏差的关系研究,丰富了政策执行偏差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于仅仅分析了“休学创业”政策,案例选取数量有限且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样本还不充分,同时也没有对影响执行偏差的其他因素(政策文本、政策环境、执行机构特性、政策沟通、政策资源等)进行考虑,致使研究不全面。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扩充对不同政策类型的执行主体政策疏离感与执行偏差研究、政策疏离感和执行偏差在各层面相互关系的交叉研究以及扩充政策疏离感的研究变量等方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