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经济林是我国晋东南中山区主要农林业经营类型模式。确定经济林产量的主要制约因子,是解决山地经济林产量偏低的关键,也为选择最优补灌技术模式提供参考。同时在不同补灌处理条件下,以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为突破点,开展土壤水分含量不同时空的分布研究,摸清土壤水分的运动、消耗规律,是仁用杏补灌中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选取的重要依据;以经济林的生长、生殖中的多项植物学指标,对不同补灌处理条件下经济林的干、枝、根、叶、梢、花、果进行实地调查与结果分析,是初步确定了经济林补灌中土壤水分补偿点重要依据。这些研究对经济林的补灌定额和补充灌溉制度的选择至关重要,是选择教优补灌技术模式的理论基础,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试验以山西省平顺县刘家村坡地仁用杏为研究对象,以行正交设计、对比定位观测为研究方法,对雨水资源分配,以及在不同补灌处理的仁用杏经济林的土壤水分、以及经济林生长期中的生长、生殖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非充分灌溉理论,探讨了仁用杏经济林集雨补灌适宜的补灌时期与补充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土壤肥力、土壤水分都优于阳坡,阳坡光照条件要优于阴坡。不同坡向仁用杏产量差异的主要来自于光照条件的差异。在试验研究的3个因子中,光照为影响晋中南中山区仁用杏产量首要因子。仁用杏经济林土壤水分季节性动态变化一般可划分为3个时期:春季土壤跑墒期(即土壤水分快速蒸发阶段,4上旬-6月上旬)、夏季土壤增墒期(即土壤水分恢复阶段,6月上旬-10上旬)以及秋冬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阶段(10月上旬-11月下旬)3个时期。试验仁用杏经济林土壤水分垂直动态变化一般可划分为2个层次:仁用杏经济林土层土壤含水量标准差>2,为土壤水分速变层,土层深度大约为0-20cm;2>仁用杏经济林土层土壤含水量标准差>1.5,为土壤水分活跃层,土层深度大约为20-50cm。仁用杏耗水过程呈单峰型,4月上旬、中旬耗水量和耗水强度较小。4月下旬到5月上旬,耗水强度在逐渐升高,耗水量在逐渐增加,耗水高峰出现在5月上旬到6月下旬。从4-6月整个生长季耗水总体情况看,仁用杏耗水强度大小顺序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对照;耗水量大小顺序也与此对应;水分亏缺量的大小顺序与此相反。07-08年仁用杏经济林在三种不同补灌处理及对照下的土壤水分胁迫试验中,仁用杏经济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地上部分减小的幅度较地下部分大。07-08年仁用杏经济林不同补灌处理新梢生长量、单叶面积、标准枝叶面积、产量均大于对照,说明补灌处理可以明显地促进新梢生长。同时,仁用杏对照与处理Ⅰ中的各指标数值相近,而处理Ⅰ、处理Ⅲ各指标数值相近,且明显大于对照与处理Ⅰ。结合土壤水分、与不同补灌处理仁用杏植物学指标,确定4月上旬与5月上旬为仁用杏经济林重要补灌时期,灌水定额为58mm,各补灌一次,灌溉定额为116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