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女作家文学创作研究——以凌叔华与林徽因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hairenxu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派,指的是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平文坛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在当时,京派并未以自觉的文学集团形式出现,但共同的文学主张、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让这一群提倡思想自由,远离政治,生活状态相近的文人们,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走到了一起。京派是那个时代的边缘人,但历史的沉浮让这一群文人在新时期又走回研究者的视野中。然而,当京派逐渐被了解和体认,京派中的女性作家却仍然滞留在边缘地带,时隐时现。   京派女作家是京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五四女性创作传统的一个独特分支,她们的文学创作因此而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但研究界一般都是将她们视为京派作家的其中一员,为分析京派文学内容、主题、风格、艺术特色、美学思想等而服务,或者是将凌叔华或林徽因等京派代表女作家作为个体分别进行讨论。将京派女作家作为一个独特的整体而进行的研究,不仅十分薄弱,而且多偏向叙事和艺术层面。实质上,受时代大环境影响颇深的京派女作家们,她们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又被西方现代思想深深吸引,中外文化的双重积淀,在她们的创作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本文试图从文化断裂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而从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女性观与两性书写及贵族化和精英化的倾向三个方面,讨论东西方双重文化对以凌叔华和林徽因为代表的京派女作家的心理、思想及观念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其文学创作上的体现。
其他文献
民俗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描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而且加深了文学作品文化内涵。民
二十一世纪,智能化在各个领域有了急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基于树莓派微小计算机系统开发设计可进行人机交互的定时、报警和控速控向功能的电机控制系统.以
本文以项城口音普通话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方言调查,整理出了项城(话)的语音系统,依据中介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把项城话与普通话作了语音对比,分析其特征,找出了项城方言的强势
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汪曾祺(1920-1997)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他不仅在人生经历上是“中国各种运动的全过程”,而且在现代与当代文坛上都有着卓绝的成就。他总是能够用通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语言成分“我告诉你”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引言、主体、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用来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话语标记“我告诉你”,相关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