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操作风险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就相伴相随,并一直存在于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然而,人们近十几年才开始关注操作风险。上世纪90年代,当国际银行业和监管部门仍然主要将关注点放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时,一系列倒闭案的发生,特别是1995年发生的巴林银行事件引起了他们的极大震惊。巴林银行事件表面看是由于交易员里森个人违规操作引起的,实际在这过程中也反映出银行自身内部管理的缺陷,未能发现员工的违规行为,才使得一夜间损失14亿美元并最终破产。操作风险正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警醒着银行业和监管层加大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而近年来,国内频发的操作风险事件也引发了我国银行业和监管部门的触动,如2003年的中行开平支行40亿元骗贷案、2012年的江苏辖内农商行仓储骗贷案件、2015年同为江苏辖内农商行的员工盗刷信用卡案件,以及2016年1月刚刚发生的农行38亿元票据窝案。如何面对这些变革和挑战,如何提高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相关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主题。考虑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日甚一日,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4年,巴赛尔委员会正式将操作风险监管的内容加入了《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巴塞尔协议。自此,国内外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渐达到高潮期。银监会从2005年发布《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操作风险监管的文件,为我国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指明方向。文件要求我们需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做法进行定期的检查评估,但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并没有规定一套具体的实施标准,致使评估时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不能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因此设计一套具体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价体系,从而能够进一步发现操作风险的问题,找出提高管理能力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银行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和转型的阵痛期,我们深感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所幸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逐步在该领域开展研究。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还未完全成熟,商业银行仍然存在着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障碍,操作风险等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仍是我国学术界的薄弱环节,未能与金融业的发展完全适应。目前,伴随着经济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我国银行业也正面临着改革的攻坚期和转型的阵痛期。由于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加上国内银行业发展规模也趋于饱和,银行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盈利的重要保障,是不得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的创新点是选择了具有典型性的某家银行。以经验数据为基础,根据操作风险评估体系对YC农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手段进行评估,总结出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剖析成因,主要体现在高管层认识的偏差、内控机制存在漏洞、系统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绩效考核与风险管理关联度较弱这四个方面。最终,在分析了发生操作风险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我们从5个层面提出了操作风险的控制途径,分别在管理文化层面、管理文化层面、信息系统层面、重点业务层面、激励机制层面如何控制操作风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基于以上,本文通过对YC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分类、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某家银行为评估样本,找出该行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从而提出操作风险控制的具体途径。这为之前学术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提供进一步论证,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提供实践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