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情况及二者关系。方法:选取140例溃疡性结肠炎者作为UC组和140例同期健康查体且经结肠镜检查肠道未见明显异常者作为对照组,均行13C尿素呼气试验(C13 urea breath test,C13 UBT)以检测Hp感染,并比较Hp感染情况;根据蒙特利尔分型和Mayo分型将UC组分别分为不同病变范围亚组(E1组、E2组、E3组)和不同病情活动程度亚组(临床缓解组、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重度活动组),分别比较Hp感染情况;进一步比较不同病变范围组和不同病情活动程度组间各自亚组之间Hp感染情况。结果:UC组Hp感染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7%vs 5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5,P=0.001);E1、E2及E3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5.6%、34.0%及2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18,P=0.009);E1与E3组进行组间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39,P=0.003),但E1与E2和E2与E3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时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3.841,P=0.05;χ2=1.128,P=0.288);不同病情活动亚组中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4.3%、50.0%、35.1%及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1,P=0.001);临床缓解组与重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时,结果表明各自亚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34,P=0.0001;χ2=12.119,P=0.0001);而临床缓解组与轻度活动组、临床缓解组与中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与中度活动组及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分别进行各组间比较时,结果均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5,P=0.367;χ2=3.966,P=0.064;χ2=1.963,P=0.161;χ2=6.295,P=0.012)。结论:UC组患者Hp感染率低于无明显肠道病变者,不同病变范围及不同病情活动程度间Hp感染率均不全相同;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当病变范围在直肠和广泛结肠时Hp感染率明显不同,且随着病变范围增加Hp感染率降低;在不同病情活动程度亚组比较时发现临床缓解组与重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间Hp感染率各不相同,随着病情活动的加重Hp感染率降低,但在病变范围临近或病情活动程度临近时Hp感染差异不明显。意义: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并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异性炎症性疾病,多累及到直肠和结肠,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的一大分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20年发展中国家的UC发病率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并逐渐趋于年轻化。该病可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与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已成为现代胃肠道疾病研究热点之一。UC病因不清,目前认为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属于螺杆菌属,已与人类共生超过50,000年。许多研究证实Hp感染与多种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近年亦有多个研究发现Hp感染与溃疡性结肠炎也存在一定联系,但各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若确定Hp与UC之间的关系,将在根治Hp的必要性、UC的防治等方面引发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