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70年代,生态博物馆概念首先产生并应用于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中,由于在保护地区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其影响波及世界各国。我国早在80年代末期将其概念引入,90年代末期开始尝试将生态博物馆应用我国乡村的文化保护实践中,在随后不到二十年时间里,生态博物馆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生态博物馆争相建设。本案的尧头村位于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境内,是关中渭北地区历史悠久,且规模巨大的民间窑场集中地。但近年来,由于地理交通联系不便、传统陶瓷技艺缺乏创新动力,以及生活习惯改变等原因导致百姓对陶瓷用品需求减少,年轻人大量流失,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尧头村的转型发展摆在面前。如何在保护传承尧头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本次研究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多方比较分析,创新提出运用西方生态博物馆理念来保护尧头村历史文化遗产。主要从三个层面的规划策略展开;首先,在宏观层面,从区域研究入手,协调村落与所在区域的关系,对村落的发展有明确的定位;其次,在中观层面,根据范围内现有资源特征,提出在用地规模、人口和总体功能布局;再次,在微观层面上,详细设计村落的道路交通系统、绿化景观系统、旅游服务设施系统、游线组织以及标识解说系统等。试图将带动地区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同时更加关注尧头窑园区后期运营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就地完整的保护尧头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真实、活态地展示尧头村的传统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景观风貌等遗产价值。本文首先从尧头村现状分析与特色研究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乡村保护和生态博物馆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归纳出乡村的“两类、三种”保护方法,总结了生态博物馆的“五大核心功能”,构建了尧头村生态博物馆的路径方法,并且将其方法应用在尧头村的保护与发展中;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规划方法,以及后期管理运营的措施两个方面,为尧头村的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生态博物馆“中国化”提出了新思路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