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笫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工作如何,对于推进学校的各项改革,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青岛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小、整体队伍不稳定,队伍素质有相对下降趋势。通过研究优秀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把心理学理论运用到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运用到选拔和培养辅导员的实践中,是本研究的尝试和探索。 心理素质是指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高校优秀辅导员作为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认知能力、较高的成就动机、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良好的性格,并具有严密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特殊能力。 为了了解目前青岛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实际情况,我们以《卡特尔十六人格测验》为工具对105名辅导员其中34名优秀辅导员进行了调查。本文测查的结果显士: 优秀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在因子A(乐群性)和F(兴奋性)Q2(独立性)X2(内向与外向)X4(怯懦与果断)Y1(心理健康因素)Y3(创造能力人格因素)得分上有差异。优秀辅导员比非优秀辅导员在因子Q2得分高差异显著,在X4、Y3得分高,差异极其显著。在因子A、X2、Y1上得分低,差异显著。在因子F得分低,差异极其显著。这表明优秀辅导员比非优秀辅导员自立自强、当机果断、独立、有气魄,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但同时优秀辅导员又比非优秀辅导员更偏内向,趋于胆小,相对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男优秀辅导员比女优秀辅导员具有较高的Q3(自律性),低0(忧虑性),差异显著。本研究表明男优秀辅导员比女优秀辅导员更加知己知彼,自律和尊严。女优秀辅导员更加忧虑抑郁,烦恼自扰。 本文的对策是:高等学校各级管理者应提高认识,重视提高辅导员尤其是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工作;把好选聘辅导员心理素质考核关;实行辅导员凭证上岗的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同时高校各有关部门要正确定位辅导员的角色意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提高,关心辅导员的未来发展。